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1 14:47
【摘要】:研究背景:多裂肌是位于脊柱最内侧且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也是维持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稳定椎间关节的重要节段性支柱。腰骶段的多裂肌尤为发达,尤其是L4-5节段的多裂肌对腰椎的动力性稳定起到80%以上的重要作用。一旦腰多裂肌发生损伤、萎缩及功能紊乱,就有可能导致腰椎失稳引发腰痛。针刺治疗腰痛由来已久且疗效肯定。委中是治疗腰痛的经典效穴。之前的研究已发现电针委中穴可改善骨骼肌损伤后的微循环,而炎症反应是骨骼肌损伤后影响微循环的重要节点,它对损伤微环境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而炎症反应的程度是影响细胞损伤、自噬、凋亡、坏死及修复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肌肉损伤后的病理走向及发展趋势,对肌肉损伤的修复至关重要。本实验一方面从解剖学、组织形态学对多裂肌进行形态学观察;另一方面从炎症反应与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关系角度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多裂肌损伤后的部分修复机制。研究目的:1.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多裂肌的形态特点,并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局部定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后大鼠腰多裂肌损伤的程度及恢复的时程。2.从IL-17和LIF的定量表达方面观察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炎症反应及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SD大鼠多裂肌形态学解剖观察。体重为320-350g的雄性SD大鼠2只,10%水合氯醛(350mg/kg,ip.)注射麻醉大鼠后,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固定满意后暴露解剖区域,剥离腰背筋膜,钝性分离相邻肌间隙,然后沿肌肉起止点及纤维走行方向进行钝性剥离,暴露多裂肌解剖形态,并用高清照相机追踪获取各节段多裂肌解剖图,以备形态学观察。实验二:大鼠腰多裂肌定点注射损伤模型观察。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布比卡因组,每组6只。布比卡因组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ip.)麻醉,选择L4、L5脊柱水平两旁的4个点,使用一次性注射器(4号针头)抽取0.5%布比卡因溶液,针头呈45°紧贴棘突向多裂肌进入,接触到关节突和棘突所在的骨面后回抽无血,每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100μl,注射时间在3s以上,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单次注射布比卡因完成造模。生理盐水组注射方法同布比卡因组。空白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造模完成后从一般行为学、运动功能分析及HE、Masson染色的角度进行造模后观察。实验三:体重为320-350g的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24只)、模型组(24只)、电针委中组(24只)、电针肾俞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d、3d、7d各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ip.)麻醉后,将0.5%的布比卡因盐酸盐溶液(BPVC)按100μl/点注射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大鼠双侧L4、L5水平(4点)的腰部多裂肌上。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完成后,电针委中穴、电针肾俞穴组进行电针治疗。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后各组大鼠损伤多裂肌第1d、3d、7d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检测各组大鼠多裂肌IL-17和LIF在损伤后第1d、3d、7d的表达,比较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模型大鼠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及损伤微环境内稳态的作用,初步探讨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1.大体解剖观察结果:SD大鼠的多裂肌与人的多裂肌有许多类似之处,二者多裂肌均位于脊柱最内侧,且是附着面积最大的椎旁肌,形似一把"钢索"从上到下锁住脊柱的骨性结构,对于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尤其是对脊椎的节段性稳定有重要作用。而跨越L4、L5节段的多裂肌长度最长,直径最粗大,且有较坚韧的筋膜保护,功能强大,对于腰椎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以及维持腰椎的动态稳定有重要作用。2.HE及Masson染色的结果:空白组肌纤维排列整齐,大小一致,肌间隙有一个或数个细胞核分布。注射生理盐水后,偶见细胞间质轻微水肿,细胞间隙可见少量破损细胞,局部炎细胞浸润较少,但肌纤维排列仍较整齐,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而注射布比卡因24h后,可见肌细胞有断裂坏死、萎缩、且大小不一,排列不匀,肌间隙有大量破损的细胞残片,胶原纤维散乱分布,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呈局灶性分布。3.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模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不同时段形态学变化及IL-17、LIF表达的影响。模型组第1d、3d、7d多裂肌IL-17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IL-17第1d、3d、7d的表达含量均降低(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第1d、3d电针委中组的IL-17含量降低(p0.05);第7d电针委中组IL-17的表达与电针肾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白组LIF表达含量较低,造模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迅速升高;针刺1d: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升高(P0.05,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5);针刺3d: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升高(P0.05,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1);针刺7d: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LIF表达含量增加(P0.01,P0.05);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表达含量升高(P0.05)。研究结论:1.跨越L4-5节段的多裂肌长度最长,直径最粗大,且有坚韧的筋膜保护,对腰椎的动力性稳定贡献率较高。2.局部定点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可成功复制大鼠腰多裂肌损伤模型。造模后局部出现了肌纤维断裂、变性、坏死等形态学改变,而在损伤微环境中伴有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的程度及时程是影响骨骼肌损伤后病理转归的重要节点之一。3.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均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形态学恢复,而电针委中穴起效时间较早,调节功能较强,作用时间较长,对多裂肌损伤的早期良性修复作用更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委中穴抑制IL-17的过度表达与促进LIF的适度表达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德辉;卢宗孝;晏s,

本文编号:2304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04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