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评价方法述评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related clinical studies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dicators of curative effect mainly include Kupperman Index scal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main symptoms, laboratory index, climacter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methods of TCM curative effect, such as unreasonable design of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research, incomplete research report, not strict selection of indexes, inconsistent standard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our group intends to carry out a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study of "taking patient as the center and adjusting overall health status as the goal". In order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the method of classifying and classifying the curative effect is introduc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high quality clinical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81230087)~~
【分类号】:R271.1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守勋;赵云;王丽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年04期
2 梁冰;;自拟滋阴安神方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16年04期
3 张彦;;二仙汤加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6年04期
4 柳威;樊官伟;;围绝经期女性内分泌变化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2期
5 罗辉;廖星;王茜;;中医证候积分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基于240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10期
6 程红;严宇仙;毛小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10期
7 李晶晶;唐傼芯;黄流波;吴昆仑;;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年12期
8 罗俊芳;;激素替代治疗法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21期
9 孙占玲;金亚蓓;金慧芳;;耳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04期
10 李胜霞;吴忠刚;马海玲;;雌激素补充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艳宏;“中医医生报告结局”概念框架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刘格;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与KI、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莎;安更益坤汤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周颖;滋肾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王永霞;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的应用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杨玲;补肾宁心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婧;;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养生;2017年16期
2 彭小艳;;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体质指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年22期
3 钱康;范永升;;左归丸联合温和灸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密度、骨保护素mRNA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7年15期
4 吴敏;林雪娟;李灿东;俞洁;闵莉;王洋;;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评价方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8期
5 刘唯群;;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19期
6 俞鑫佳;徐福;;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12期
7 魏韬;罗芳丽;孙路强;李瑛;;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11期
8 刘继梅;武彦舒;;滋肾养心疏肝法配合腹四穴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13期
9 黄昕红;范郁山;;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7年02期
10 胡萍;;坤泰胶囊联合维生素E胶囊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华伦;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生存质量及内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洪;补母法针剌治疗肾阴虚型绝经前后诸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陈香;GnRH-a联合清心消ve汤与联合反加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评估[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叶菁菁;清心滋肾汤加减方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心肾不交型)轻中度焦虑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孙巧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5 冯琬云;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刮痧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李斯;电芒针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乔平;益肾清心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邓氏春红;滋肾养心法治疗心肾两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慧滢;苏同生;罗琼;张香妮;齐琳婧;万兆新;杨静;;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5年03期
2 王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11期
3 管录宇;;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42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4年03期
4 陈淑娇;丁珊珊;廖凌虹;俞洁;沈建英;张凌媛;李灿东;;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海马cAMP/Ca~(2+)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5期
5 王文慧;岳利峰;杜茂生;高英英;王琦;奚胜艳;;加味逍遥丸调节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疗效对比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6 李丹;;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7 陈香兰;刘书珍;;清离滋坎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1期
8 李实;卢玉彬;马东玉;刘明;;滋肾生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31期
9 周江清;王驰;;莉芙敏与帕罗西汀联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3年36期
10 陈丽霞;;小剂量雌激素、孕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2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君;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文献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琳;隔物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平;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侯玉昆;针药结合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罗玉君;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抑郁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调查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陈文裕;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对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林祥军;调任固冲针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刘杨;滋阴补肾法(广防风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孟晓丹;补肾调阴阳法(更年安神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阳两虚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肖炜;益妇宁软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越;;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李豪英;;围绝经期综合征临证掇要[J];光明中医;2006年06期
3 张瑞荔;文继红;李豫;;中医辨证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年05期
4 张培芹;逄秀云;李素秀;;心理干预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23期
5 刘臣;崔岚;刘涛;;鳖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0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年06期
6 李芳芳;吴新华;;浅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光明中医;2009年09期
7 欧红;;围绝经期综合征217例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4期
8 满玉晶;陈月;赵丽妍;任菲菲;孙美慧;张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9 吴红斌;赖春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12期
10 宋彦茹;卢叶青;路静;任胜巧;杨晓明;张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47例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李红;;围绝经期综合征证素特点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文娜;林雪娟;李灿东;李红;王洋;;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高丕;袁烁;叶慧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剑萍;李芬;林永洁;盛秋;于学文;张欣文;;西安市高校教师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调查[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龚瑾;丁莎;;理气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6 夏亦冬;胡国华;;补肾疏肝法合雌激素减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7 陈颖异;;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的综合认识与诊疗[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8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李红;;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血脂等指标的相关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杨鉴冰;;静心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李红;杨敏;王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与雌性激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爱女性 关注围绝经期综合征[N];成都日报;2004年
2 王春鸣;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值得推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季楠;潮热偶尔缠身 别急着用激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洁;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兼杂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杨丽华;针刺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黄顺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冯娟;从肾肝心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林吟,
本文编号:2312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1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