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滞动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8-11-10 07:46
【摘要】:目的:主要验证滞动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为滞动针疗法的应用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表分为滞动针组和对照组。滞动针组(30例)使用滞动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以离子导入仪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结果:治疗1个疗程,滞动针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统计软件SPSS17经秩和检验分析,P=0.016,两组患者观察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滞动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模糊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其治疗前有差异,且滞动针组与对照组有很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各项指症有明显改善,且滞动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滞动针疗法和离子导入仪治疗背肌筋膜炎均可以改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视觉模糊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滞动针疗法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Abstract]:Objective: to verif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ysteretic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orsal myofascitis and to provide clinical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ysteretic acupunctur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from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Rheu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simple random list: hysteresis acu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hysteresis acupuncture group (3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hysteresis acupuncture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iontophoresis instrument. Results: fo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stagnation group was 90.00g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73.33.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7 was analyzed by rank sum test,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ysteresis acupunctu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sual fuzzy score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ysteresis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finger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hysteresis acupuncture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both hysteretic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iontophoresis can improve and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visual fuzzy score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 dorsal myofascitis. The effect of hysteresis acupuncture on dorsal fasciiti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峰;李敏;覃小兰;;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J];中国针灸;2007年02期

2 徐火金;;手针疗法治疗呃逆6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3期

3 罗玉光;王鸿烈;;耳针疗法及其机制初步探讨[J];人民军医;1960年12期

4 贾如宝;;耳针疗法理论与实践[J];山西医学杂志;1960年04期

5 ;在农村开展手针疗法的体会[J];新中医;1972年01期

6 ;头针疗法在国外[J];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01期

7 刘国军;挑针疗法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J];中华养生保健;2004年10期

8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新九针疗法培训进修班招生通知[J];中国针灸;2000年12期

9 欧阳钢,王东岩;头针疗法作用途径初探[J];河北中医;2000年11期

10 王永平;发际针疗法为主在颈性头晕头痛中的应用[J];现代康复;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茅释之;张虹;;浅谈面针疗法在美容中的应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张春理;;空针疗法治疗心绞痛21例[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陈华德;;头针疗法及其在脑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徐国峰;李敏;覃小兰;王文远;;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5 李振全;;滞针疗法[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邱泽亮;王惠芳;林彬;;头症从颈治设想及颈针疗法初探[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8 洪恩四;;椎针疗法介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9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10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院长 魏玉锁;治疗顽固性颈源眩晕的特异针疗法——钩活术[N];健康报;2009年

2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鄢燕 整理 李丽;治疗强脊 滞动针疗法见效快[N];健康报;2012年

3 侯智利;土家族麝针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山西临汾永旺脑病医院 高允旺;脑中风足针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张欣;苗医外治法——药针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梁兆一;方法独特 效果突出[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新兵;平衡针疗法对颅脑损伤急性期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泰铮;揿针埋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杨鹏燕;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张青青;滞动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周志伟;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王雨晴;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聂志慧;梅花针疗法对斑秃患者血浆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2年

7 劳沛良;江家程浅针疗法治疗眼病经验总结[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8 刘姗姗;耳穴名称和定位标准化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金秀兰;平衡针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度的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徐贞杰;杵针干预亚健康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21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21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7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