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肠激宁改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身心症状及胃肠激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5 16:54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使用肠激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观察其对患者身心症状治疗疗效及临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肠激宁方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胃肠激素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机制,为该方临床应用提供药理依据。方法: 、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肠激宁方)和对照组(痛泻宁颗粒),每组36例,疗程4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以及复发率等数据,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实验研究: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和模型组(60只),模型组采用饥饱失常加番泻叶灌胃联合强迫游泳,复制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阳性对照组(20只)、实验组(20只),实验组给予肠激宁方中药颗粒剂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痛泻宁颗粒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等量灌胃,每日各灌胃1次。14d后观察大鼠大体情况、粪便含水量、稀便级数、稀便率、糖水偏好指数、旷场试验以及评估大鼠结肠敏感度。剪取大鼠幽门至回盲部的肠管,记录小肠总长度及幽门管至炭末推进最远距离的长度,计算炭末推进率。同时腹主动脉取血检测5-羟色胺(5-HT)、结肠组织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肠激宁方的治疗机制。结果:一、临床研究:HAMA减分程度方面,肠激宁组的减分程度为14.14±3.19,优于痛泻宁组10.89±3.66(P0.01)。HAMA减分程度有效率方面:肠激宁组的有效率为88.89%,优于痛泻宁组58.33%(P0.01)。总有效率方面:肠激宁组的有效率为94.44%,优于痛泻宁组74.36%(P0.05)。症状复发率方面:肠激宁组的复发率为5.55%,优于痛泻宁组22.22%(P0.05)。二、动物实验方面:大鼠体重变化:模型组体重增加量为4.79±6.68g,肠激宁组体重增加量为19.05±12.61g,痛泻宁组体重增加量为9.38±9.23g,空白组体重增加量为20.71±10.01g,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体重增加量均显著性增加(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体重增加量显著性增加(P0.01)。大鼠粪便含水量:模型组粪便含水量(单位:%)为31.66±2.32,肠激宁组粪便含水量为20.49±2.32,痛泻宁组粪便含水量为27.64±2.40,空白组粪便含水量为20.05±2.18,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粪便含水量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粪便含水量显著性降低(P0.01)。大鼠稀便级数:模型组稀便级数为1.8685±0.6523,肠激宁组稀便级数为1.1365±0.4771,痛泻宁组稀便级数为1.7230±0.4483,空白组稀便级数为1.8685±0.6523,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稀便级数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稀便级数显著性降低(P0.01)。大鼠稀便率:模型组稀便率(单位:%)为74.35±20.83,肠激宁组稀便率为34.38±14.76,痛泻宁组稀便率为66.89±11.92,空白组稀便率为35.97±13.88,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稀便率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稀便率显著性降低(P0.01)。大鼠糖水偏好率:模型组糖水偏好率(单位:%)为90.57±1.19,肠激宁组糖水偏好率为91.87±1.03,痛泻宁组糖水偏好率为90.97±1.21,空白组糖水偏好率为90.57±1.19,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糖水偏好率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糖水偏好率显著性升高(P0.05)。大鼠旷场试验得分:模型组旷场试验总分为109.40±11.07,肠激宁组旷场试验总分为126.80±12.6,痛泻宁组旷场试验总分为115.70±9.49,空白组旷场试验总分为137.20±8.77,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旷场试验总分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旷场试验总分显著性升高(P0.01),其中水平得分同样显著升高(P0.05),平均垂直得分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大鼠结肠敏感度:模型组抬腹压力阈值(单位:mmHg)为29.54±3.07,肠激宁组抬腹压力阈值为34.12±4.86,痛泻宁组抬腹压力阈值为31.37±4.42,空白组抬腹压力阈值为35.31±4.82,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抬腹压力阈值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抬腹压力阈值显著性升高(P0.05)。模型组拱背压力阈值(单位:mmHg)为32.54±3.04,肠激宁组拱背压力阈值为38.00±4.50,痛泻宁组拱背压力阈值为34.78±4.06,空白组拱背压力阈值为39.98±4.03,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拱背压力阈值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拱背压力阈值显著性升高(P0.05)。大鼠小肠炭末推进率:模型组小肠炭末推进率(单位:%)为55.06±5.95肠激宁组小肠炭末推进率为49.28±7.41,痛泻宁组小肠炭末推进率为54.30 ± 5.81,空白组小肠炭末推进率为49.79±6.68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小肠炭末推进率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小肠炭末推进率显著性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肠激宁组小肠炭末推进率略低,但无显著意义(P0.05)5-HT:模型组5-HT水平(单位:ng/ml)为58.80±5.56,肠激宁组5-HT水平为48.88±9.01,痛泻宁组5-HT水平为53.46±6.20,空白组5-HT水平为44.05±5.58,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5-HT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5-HT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5)。VIP:模型组VIP水平(单位:pg/ml)为198.25±38.08,肠激宁组VIP水平为149.53±23.78,痛泻宁组VIP水平为174.54±35.99,空白组VIP水平为132.39士39.96,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VIP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VIP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5)。SP:模型组SP水平(单位:pg/ml)为2632.62±926.92,肠激宁组SP水平为1920.69±606.59,痛泻宁组SP水平为2397.56±585.89,空白组SP水平为 1778.94±686.92,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痛泻宁组、肠激宁组SP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痛泻宁组比较,肠激宁组SP水平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临床试验研究表明:1.肠激宁方能改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总有效率。2.肠激宁方能改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的焦虑状态,能有效降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3.在本研究中患者使用肠激宁方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动物实验研究表明:1.肠激宁方可能通过减少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的5-HT、VIP、SP的分泌,达到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2.肠激宁方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稀便情况,改善大鼠活动度。综合上所述,肠激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具有临床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宜于临床上推广运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洁;张蓉;王瑾;张彦亭;张军;;54例肠易激综合征门诊患者症状与饮食因素关系的调查[J];胃肠病学;2016年12期

2 罗和生;任海霞;张法灿;梁列新;张国;;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相关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年10期

3 林鸿;王承党;;低FODMAP饮食与肠易激综合征[J];胃肠病学;2016年09期

4 江学良;姜开通;许刚;;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年09期

5 胡福境;梁列新;方秀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年04期

6 高玲;李明泉;;文拉法辛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及马来酸曲美布汀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年04期

7 张志福;聂小正;;文拉法辛、马来酸曲美布汀辅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年19期

8 赵艳;;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河北中医;2016年06期

9 白涛;宋军;侯晓华;;神经调控通路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6年06期

10 杨茜湄;;艾灸神阙穴配合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汲广全;白术有效成分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吴增yP;胃动素与结肠动力紊乱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冠中;针刺配合摩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1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91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