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损害肝脏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中医理论,该病同时存在气与血的失调,且肝“体阴而用阳”,藏血与疏泄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其中代偿期最为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有湿热、气虚、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时除应清热化湿、益气理气、化瘀软坚之外,还应在疾病早期就注意对肝之阴血的补益,通过滋阴养血柔肝来助肝之疏泄。基于中医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基本病机的认识,本课题组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拟在抗病毒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肝病科临床中通常将抗病毒药视为有清热利湿作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测两种不同的配方颗粒对肝脏硬度和肝纤四项的影响,为探讨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观察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治疗原则和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为治疗原则的两种方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四项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1、受试对象的来源纳入分析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来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地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与住院部的患者。纳入肝脏硬度值分析的共116例,其中男性83例(71.55%),平均年龄(47.39±8.18)岁;女性33例(28.45%),平均年龄(51.30±8.39)岁;属于活动期者43例(37.07%),静止期者73例(62.93%);A组38例(32.76%),B组41例(35.34%),C组37例(31.90%)。A、B、C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基线的肝脏弹性值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以男、女及活动期和静止期分层,各组间年龄与性别构成均无明显差异。纳入肝纤四项值分析的共117例,其中男性84例(71.79%),平均年龄(47.49±7.80)岁;女性33例(28.21%),平均年龄(52.03±8.73)岁;属于活动期者41例(35.04%),静止期者76例(64.96%);A组40例(34.19%),B组38例(32.48%),C组39例(33.33%)。A、B、C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基线的肝脏弹性值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以男、女及活动期和静止期分层,各组间年龄与性别构成均无明显差异。2、分组与干预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和“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为组方原则的A、B配方颗粒(简称A方、B方)及模拟剂(简称C方)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T0)、干预3个月(T3)及干预6个月(T6)三个时点运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检测受试者的肝脏硬度及受试者静脉血清中肝纤四项的水平。3、观测指标肝脏硬度值:运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简称FS,由法国Echosens公司制造)对肝脏硬度进行检测。肝组织硬度越大,弹性值也越高,其单位为KPa。肝纤四项,包括:Ⅲ型前胶原肽(Ⅲ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 P Ⅲ-NP)、Ⅳ型胶原(Ⅳ collagen, Ⅳ-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其正常值为:Ⅲ型前胶原(PCⅢ)12ng/ml;Ⅳ型胶原(Ⅳ-C)140ng/ml;血清透明质酸(HA)120ng/ml;层粘连蛋白(LN)130ng/ml。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由两人独立录入并进行二次核对。采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其以上的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每组三个时点间的差异性比较用Friedman检验,每个时点三组间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推断以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影响中医药干预后A、B、C三组的肝脏硬度值总体上来说均呈下降趋势,各自组内比较,A组P=0.0020.05,B组P==0.0010.05,C组P=0.001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以男、女分层,进行各组内的比较,A组男性P=0.0140.05,B组男性P=0.0160.05,B组女性P=0.0450.05,C组男性P=0.0130.05,C组女性P=0.040.05,除A组女性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以静止期、活动期分层,进行各组内的比较,A组活动期P=0.0070.05,B组静止期P=0.0020.05,C组静止期P=0.0370.05,C组活动期P=0.0110.05,其中静止期除A组外,B、C两组的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活动期除B组外,A、C两组的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无论是否分层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四项的影响Ⅲ型前胶原肽: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有:A组活动期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370.05,有显著差异;B组女性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130.05,有显著差异:C组男性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480.05,有显著差异。Ⅲ型前胶原肽A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比较,P=0.0440.05,有显著差异,且为明显增多。B、C组无显著差异。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干预前后A、B、C三组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组内及组间变化比较,无论是否分层,均无显著差异。A、B、C三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无显著差异。透明质酸:组内比较A组静止期患者透明质酸三时点间比较,P=0.0250.05,有显著差异,且为逐渐升高。干预前后A、B、C三组透明质酸其余情况下的组内及组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透明质酸A、B、C三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基于肝脏硬度值以及肝纤四项,A、B两方与模拟剂比较,其疗效未有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干预、观测周期偏短,样本量偏少,不足以观察到中药的有效性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受试对象经过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HBV-DNA转阴后不易取得进一步疗效等因素也有关系。2、如果结合分层因素,单独比较A、B两方剂作用趋势的差异性,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得出的相同分析结果为:A方对活动期患者干预效果较明显,B方对女性患者干预效果明显。根据A、B两方对具有肝气血、体用失常复杂病机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用趋势的差异性,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提示肝藏血与主疏泄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性或因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存在不同。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仍需注意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综合反应状态的不同,且长期服用同一方剂可能不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晓辉;张方信;孙一彬;钱震;李惠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04期
2 李梵;陈国凤;邵清;纪冬;李永纲;韩萍;闫涛;陈菊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J];肝脏;2007年06期
3 张敬华;;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后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04期
4 邹同;;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5期
5 马慧;郭芳;魏来;朱赛楠;孙焱;王豪;;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S2期
6 谢建萍;龚先琼;谭德明;刘菲;周建亮;;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7 阎双缓;曹治宸;马英;孔丽;;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单纯血小板减少1例[J];临床荟萃;2007年06期
8 石伟珍;过建春;施军平;王宇芳;荀运浩;;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03期
9 陶明玲;张世斌;陈新月;;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及血脂水平的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年03期
10 徐维国;杨丽;刘小菁;强鸥;;CC族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彬;夏章;袁虹;聂广;;5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模式及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费中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失败18例分析[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文彬;袁虹;夏章;聂广;;50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模式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芳;包蕾;;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5 张占卿;王介非;;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刘燕敏;闫惠平;刘金亭;伍慧丽;王曙照;赵国庆;陈晓;刘德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临床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薛建波;杨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林懋惺;杨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9 李志彬;唐长华;;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二项参数测定及临床意义[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于红卫;王金环;李娟;侯维;孟庆华;;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静息能量代谢初步分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尤松鑫教授 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乐山友谊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江懋明;如何防治乙型肝炎肝硬化[N];乐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宝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郑保平;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及病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3 王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其HBV易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元;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彭经宙;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3 芦亚君;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10年
4 薛建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雯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赵慧慧;黄芪软肝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林懋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徐炜捷;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葛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特点及其与证候、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李迎杰;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47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