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温肾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研究及王国华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17-03-16 06:00

  本文关键词:温肾化瘀法治疗EMs的作用机制研究及王国华教授临床经验总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实验研究:(1)目的:选用温肾化瘀代表方——琥珀散,观察其温肾化瘀效应作用于EMs模型大鼠的分子机制,即对内膜组织MAPK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K B的影响作用。阐明琥珀散温肾化瘀法干预子宫内膜粘附、侵袭、种植的关键环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中医药治疗EMs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内涵。(2)方法:选择成熟雌性未交配过的SD大鼠,以自体移植法构建EM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组、琥珀散高剂量组、琥珀散中剂量组、琥珀散低剂量组、达那唑组各15只。造模后1周开始给药,共给药3周:空白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琥珀散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人正常用量20倍、10倍、5倍的琥珀散有效组分水溶液,达那唑组:给予人正常用量10倍的达那唑有效组分水溶液。造模后4周,开腹观察异位内膜生长情况,成功者分别取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组织,正常组取正常内膜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内膜组织的超微结构;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内膜组织中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3)结果:①透射电镜显示疾病模型组在位及异位内膜细胞增生活跃,如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多核现象;琥珀散和达那唑组异位内膜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损伤和凋亡现象,如细胞空泡变性、微绒毛短少和缺失、细胞核畸形、核边嵴等。②疾病模型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量都高于空白组,且异位内膜组织表达比在位内膜组织高。③ERK1/2 mRNA表达情况:达那唑组、中药中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组织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在位内膜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中药中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低。④p38MAPK mRNA表达情况:达那唑组、中药高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达那唑组在位内膜的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达那唑组在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剂量组较中药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⑤NF-κB mRNA表达情况:中药高、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在位内膜组织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在位内膜组织表达低:中药低剂量组在位内膜较达那唑组在位内膜表达低;达那唑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较疾病模型组异位内膜表达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那唑组较中药中低剂量组异位内膜表达低,中药高、低剂量组较中药中剂量组异位内膜组织表达量低。(4)结论:MAPK信号转导通路、NF-κB参与了EMs发生发展的过程,琥珀散温肾化瘀法可以抑制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的ERK1/2、p38MAPK通路的活化,因MAPK通路参与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所以可能通过对MAPK通路的活性抑制进而降低了NF-κB释放,减少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凋亡相关因子等表达,调节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凋亡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减缓EMs的发生发展。本课题研究琥珀散温肾化瘀法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这将为中医药对EYs的现代化研究增加新的内容,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进一步对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2.导师王国华教授经验总结基于实验研究部分所揭示的琥珀散温肾化瘀作用治疗EMs模型大鼠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内涵,进一步对导师王国华教授多年临床治疗EMs经验进行总结。对于EMs病因病机的认识,除外现公认的“瘀血阻滞胞宫冲任”的病因病机外,还应重视该病“病邪重在寒、瘀”、“病脏在于肾”的病因病机特点,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在活血化瘀消瘕的基础上,重视温肾法的治疗,肾阳得充,胞宫冲任得以温养,进而气血畅达,阴邪得散,冷结得消;结合病例一则,解析王国华教授对于EMs的临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特点。
【关键词】:MAPK信号通路 核转录因子κB 经验总结 子宫内膜异位症 温肾化瘀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7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30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概况11-18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古籍记载11-12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12-14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14-17
  • 4 小结17-18
  •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概况18-22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西医研究现状18-19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西医研究现状19-21
  • 3 小结21-22
  • 综述三 MAPK信号通路、NF-κ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地位22-25
  • 1 MAPK信号转导通路22-23
  • 2 NF-κB23-24
  • 3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30
  • 前言30-32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32-60
  • 1 技术路线图32-33
  • 2 实验材料33-34
  • 2.1 实验动物33
  • 2.2 实验室条件33
  • 2.3 实验药物33
  • 2.4 实验试剂33-34
  • 2.5 实验器材34
  • 3 实验方法34-39
  • 3.1 分组34
  • 3.2 造模34-35
  • 3.3 给药35-36
  • 3.4 取材36
  • 3.5 电镜标本制备36
  • 3.6 RT-PCR检测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36-38
  • 3.7 统计分析38-39
  • 4 实验结果39-58
  • 4.1 大体观察39
  • 4.2 电镜观察39-42
  • 4.3 RT-PCR检测ERK1/2、p38MAPK、NF-κB mRNA的表达42-58
  • 5 小结58-59
  • 6 讨论59-60
  • 第三部分 王国华教授经验总结——重视“温肾化瘀法”在治疗EMs中的地位60-66
  • 1 病因病机认识60-62
  •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邪重在寒、瘀60-61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脏重在肾61-62
  • 2 重视“温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2-63
  • 2.1 温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探源62
  • 2.2 温肾化瘀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现代治疗中应用举隅62-63
  • 3 病例举隅63-64
  • 4 病例解析64-65
  • 5 小结65-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68
  • 致谢68-69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9-70
  • 个人简历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宇暾;王丽冰;孙建林;申丽丽;宋红霞;;腹壁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03期

2 许艳丽;王丹波;任芳;刘琦芳;;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在位内膜种植能力[J];生殖与避孕;2009年03期

3 李华军;郎景和;刘珠凤;孙大为;冷金花;朱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细胞的异常生物学特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张晓玲;王爽;朱清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9年04期

5 罗雪珍;李明清;王凌;李大金;;β-caten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的表达[J];生殖与避孕;2012年11期

6 王建华,周馥贞,董e,

本文编号:251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1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