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与IL-17、IL-21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与IL-17、IL-21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S是青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欧洲和美国青少年非创伤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我国虽然为MS的低发地区,但目前M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S,RRMS)是MS最常见的证型,约占所有发病人数的85%。M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多认为是在先天遗传易感因素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能够介导和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目前临床上无彻底治愈MS的药物,西药在控制急性发作和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用药时间长,费用昂贵,最重要的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中医药治疗MS存在一定优势。辨证论治又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本文以中西医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等为大背景,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西医学发病机制和中医学的证候诊断的基本原理出发,评价细胞因子IL-17、IL-21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文以RRM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患者中医证候、相关量表评分和血清IL-17、 IL-21水平,对IL-17、IL-21和中医证候间的相关性及各临床量表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6年02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的RRMS患者。于入组当天采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复发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相关量表评定;于当天清晨采集患者(空腹状态)血清;采集年龄、性别分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人血清IL-17、IL-21水平。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临床数据,比较RRMS患者与正常人血清IL-17、IL-21的水平,分析患者血清IL-17、IL-21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同时对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和人血清IL-17、IL-21与临床量表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共计纳入30例RRMS患者,其中急性期10例,缓解期20例。研究发现复发-缓解型MS中医证候急性期以湿热浸淫为主,缓解期以肝肾亏虚为要。本虚标实是MS的基本病机。RRMS患者血清IL-17含量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急性期与缓解期亦无明显差异,缓解期存在降低趋势。RRMS患者血清IL-21含量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急性期与缓解期亦无明显差异。中医虚实证候与人血清IL-17、IL-21含量间无明显相关性。临床各量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的EDSS评分与HAMD评分及PDQ评分呈正相关,与BI指数呈负相关;BI指数与HAMD呈负相关;HAMD评分与PDQ评分呈正相关,与MSQOL-54评分呈负相关。人血清IL-17含量与临床各量表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人血清IL-21含量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与BI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论:本虚标实是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医基本病机,急性期多见标实,缓解期以本虚为主。MS临床评定量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抑郁状态等心理健康、认知功能可以影响M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RRMS患者血清IL-17、IL-2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人血清IL-17、IL-21含量与中医证候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IL-17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程无明显相关性;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IL-21的分泌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 中医证候 IL-17 IL-21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44
- 综述一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药研究11-26
- 1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病名11-12
- 2 古代医家对于痿证的认识12-13
- 3 现代医家对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学认识13-14
- 4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证候分类14-16
- 5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观察16-17
- 6 多发性硬化现代中医机制研究17-20
- 参考文献20-26
- 综述二 多发性硬化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26-44
- 1 病因26-29
- 2 发病机制29-34
- 参考文献34-44
- 前言44-46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6-70
- 临床资料46-49
- 1 研究对象46-47
- 2 研究方法47-48
- 3 数据处理48
- 4 统计方法48-49
- 结果49-64
- 1 基本资料49-53
- 2 临床量表评分53-58
- 3 中医证候学信息58-60
- 4 人血清IL-17与IL-21测定60-63
- 5 中医虚实证候与人血清IL-17、IL-21含量的相关性研究63-64
- 讨论64-70
- 1 基本资料分析64-66
- 2 临床量表评分分析66-67
- 3 中医证候学信息67
- 4 细胞因子检测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67-70
- 结语70-71
- 存在问题与不足70-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97
- 致谢97-98
- 个人简历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菊生,肖波,谢光洁,周文斌,杨欢;多发性硬化66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2期
2 王薇薇,吴逊;多发性硬化合并癫痫发作[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3 杨全玉,崔亚平,张晓曼;以头痛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10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4 邢荣秀,王艳辉,马来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及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金友雨,金石;多发性硬化与误诊[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2期
6 魏东宁,李嘉慧,耿晓非,樊双义;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一例临床病理报告[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7 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马建军,孙翠萍,徐军,冯周琴;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年03期
9 曾可斌;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1年06期
10 曾可斌;多发性硬化的治疗[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熙;刘明媛;管阳太;;多发性硬化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陆正齐;张炳俊;胡学强;鲍健;伍爱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与经典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对比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庄立;;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预测指标及治疗[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张华;许贤豪;国红;乔立艳;吕继辉;殷剑;彭丹涛;候世芳;文诗广;矫毓娟;刘江红;谢琰臣;孟晓梅;王红;齐田孝彦;;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磁共振检查特点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柳U
本文编号:251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