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火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火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观察该方法对患者胃肠症状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的变化,运用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疗效,为临床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依据和研究资料。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火针治疗)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取相同的穴位治疗,均3天治疗1次,一周治疗2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两组在2个疗程结束后采用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火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的疗效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课题根据病例选取标准纳入的病例数为60例,纳入研究的受试者均接受了足够的治疗疗程,最后纳入统计学分析的病例数为60例,火针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各30例。1.治疗前,火针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中医症状总评分、各单项症状评分、Zung焦虑自评评分、Zung抑郁自评评分经统计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后:①两组中医症状总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低,两组治疗前后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中医症状;治疗后火针治疗组中医症状总评分较对照组中医症状总评分低,两组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火针治疗组较常规针刺组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②两组各单项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火针治疗和常规针刺对各项症状均有治疗意义;治疗后火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在胃脘痛、嗳气、泛酸、大便异常症状评分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组在上腹胀、食少纳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火针在改善上腹胀、食少纳呆方面较常规针刺疗效强,在改善胃脘痛、嗳气、泛酸、大便异常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没有明显差异。③两组Zung焦虑自评评分、Zung抑郁自评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治疗后火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在Zung焦虑自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火针治疗组在Zung抑郁自评评分较对照组Zung抑郁自评评分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火针疗法和常规针刺在改善焦虑状态没有差异,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方面,火针疗效较常规针刺疗效好。④整体疗效的比较,两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组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火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肠中医症状,在改善患者腹胀、食少纳呆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在改善胃脘痛、嗳气、泛酸、大便异常方面,火针和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没有差异,疗效相当。2.火针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状态,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在焦虑状态方面,两组疗法没有差异,疗效相当。3.在整体疗效方面,火针疗法治疗组要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
【关键词】:火针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虚寒型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0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12-13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的认识12
-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的认识12-13
- 2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13-19
- 2.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13
- 2.2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的研究概况13-19
- 3 综述小结19-20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0-28
- 1 研究目的20
- 2 研究资料20-21
- 2.1 研究对象20
- 2.2 病例选择标准20-21
- 3 研究方法21-23
- 3.1 病例分组及实验方法21-22
- 3.2 样本含量22
- 3.3 研究方法22-23
- 4 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23-27
- 4.1 基线资料分析23-25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25-27
- 5 不良事件处理27-28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28-31
- 1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28-29
- 1.1 火针疗法的研究28
- 1.2 穴位选择依据28-29
- 2 疗效结果分析29
- 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9-31
- 结语31-32
- 参考文献32-36
- 附录36-42
- 致谢42-43
- 统计学审核证明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恩玖;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2 侯健莉;火针治疗睑黄瘤1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1年02期
3 詹光宗,钟新民,洛桑曲珍;火针治疗疖肿89例[J];西藏科技;2001年05期
4 王玉兰;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64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1期
5 李英儒;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4年11期
6 闵学军;孙国英;王新梅;;中药配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10期
7 阎翠兰;;火针治疗浅表肿物290例[J];中国针灸;2007年06期
8 代晓琴;张承舜;陈慧珍;熊殷艺;刘素芬;黄蜀;;论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与热休克蛋白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林金来;林秋虹;;超激光配合火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36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1期
10 张怀忠;林敏华;;火针治疗癃疮94例[J];中国针灸;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狄泽俊;;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吴祖兰;;火针治疗皮肤病临床举隅[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林国华;李丽霞;潘文宇;邓倩萍;;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聂文军;荣玉霞;迟均敬;;自拟托脓汤并火针治疗乳房脓肿[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蓝海冰;;火针治疗皮肤病验案[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皮肤科中医外治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6 邓全章;邓盈;;眼火针治疗眼部疾患27例[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年
7 邓全章;;火针治疗临床应用举隅[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胡邦立;;火针治疗三叉神经痛[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暨“针灸治疗痛症及特种针法”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4年
9 贾超;;庄礼兴教授火针治疗软组织损伤经验介绍[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少敏;;火针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颖;黄蜀:开拓火针治疗新天地[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李珊 杨丽佳;火针治疗带状疱疹[N];健康报;2006年
3 张雷 汪随春;空心火针治疗脓肿[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火针治疗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余莲青;火针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陈芳毅;火针治疗丝状疣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s铉,
本文编号:252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