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并设立常规针刺对照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两种针刺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丰富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为临床筛选出更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三天穴为主(天牖、天容、天鼎)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经颅多普勒检测值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效率为76.67%。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ESCV)比较:治疗前两组各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眩晕、肩颈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积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TCD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VA、BA及IC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VA、BA及ICA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VA、BA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CA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VA、IC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颈性眩晕,但三天穴为主针刺疗法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及功能,但三天穴为主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眩晕、肩颈痛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3)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有效调节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但三天穴为主针刺疗法同时能调节颈内动脉血流。随着眩晕症状的改善,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性眩晕与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存在一定正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三天穴 针刺 颈性眩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中英文缩略词11-12
- 前言12-14
- 资料与方法14-21
- 1.1 病例的选择14-15
- 1.2 病例来源、分组15
- 1.3 一般资料15-17
- 1.4 治疗方法17-18
- 1.5 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18-19
- 1.6 疗效判定标准19
- 1.7 控制偏倚因素19-20
- 1.8 统计学处理20-21
- 结果21-27
-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21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积分比较21-22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比较22-23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3-24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4
-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4-25
-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左颈内动脉(L-IC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5-26
-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颈内动脉(R-IC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26
- 2.9 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26-27
- 讨论27-38
- 3.1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27-28
- 3.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28-30
- 3.3 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中医理论基础30-33
- 3.4 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现代理论基础33-35
- 3.5 观测指标的选择35
- 3.6 结果分析35-38
- 结论38-39
- 问题与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3
- 综述43-55
- 1 针刺疗法43-47
- 1.1 常规针刺疗法43-44
- 1.2 头针疗法44
- 1.3 腹针疗法44-45
- 1.4 电针疗法45
- 1.5 温针灸疗法45-46
- 1.6 平衡针疗法46
- 1.7 手针疗法46
- 1.8 耳针疗法46
- 1.9 火针疗法46-47
- 2 针灸结合其他疗法47-48
- 3 其他疗法48-50
- 3.1 灸法48
- 3.2 推拿48-49
- 3.3 牵引49
- 3.4 穴位注射49
- 3.5 穴位埋线49-50
- 3.6 针刀50
- 3.7 中药50
- 3.8 刺络放血配合拔罐50
- 4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表55-57
- 附表 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量表55-56
- 附表 2: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表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文忠;陈嵘青;陈永明;;通络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10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5期
2 张国清;武慧强;;颈性眩晕治疗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1期
3 孔林;;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0期
4 卢士云,张成举;颈性眩晕诊断及自我防治措施的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1995年01期
5 李中实;;颈性眩晕研究的新进展[J];保健医苑;2010年12期
6 姜林光;颈性眩晕的手法综合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7 吕新云;高压电子牵引治疗颈性眩晕112例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0年04期
8 吕英;针药并治颈性眩晕28例[J];天津中医;2000年02期
9 陈涛,程传国;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近况[J];中国骨伤;2000年07期
10 李小范;推拿治疗颈性眩晕8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良忠;;针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49例[A];第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胡觉;;颈性眩晕手法与牵引配合治疗62例分析[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黄玉梅;邹棉芳;;静脉高氧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4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楚怀;;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罗素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5例(摘要)[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8 刘红;;推拿为主治疗颈性眩晕86例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杨雷刚;杨云刚;杨秀明;;手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金振民;;颈性眩晕的保健与康复[A];颈性眩晕诊断新技术应用及手法治疗新进展——2005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眩晕发病率增高 颈性眩晕最常见[N];科技日报;2012年
2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刘渝松 马善治;活血柔筋定眩治颈性眩晕[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尹琳 赵瑞清;颈性眩晕有了量化诊断指标[N];健康报;2006年
4 尹琳;颈性眩晕诊断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尹琳;颈性眩晕的治疗与预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四川 孙清廉;颈性眩晕的预防保健[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志鹏;颈性眩晕 青年也要防[N];健康报;2007年
8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骨伤科 顾钧青;颈性眩晕及其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张献怀;警惕:颈性眩晕逼近年轻人[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单健民;颈性眩晕辨治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建民;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山东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俊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钟卓霖;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威;颈性眩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对比[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贾开红;通络定眩膏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5 杨柳蜻;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6 陈日高;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杨一帆;应用多维数据分析规范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朱敏贤;平衡针结合中药辨治颈性眩晕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徐琦;颈性眩晕个案报道及文献回顾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康甫;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