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郁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23:03
本文关键词:心郁的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千变万化,但这些变化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而今患郁证的患者比率大幅上涨而治法理论大多都在疏肝理脾方面,但早在《内经》中便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五郁理论,足可以见五脏皆可使人郁,非独肝脾,心郁理论古则有之,但现在少有关于心郁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全面系统搜集有关心郁的古籍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心郁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并对患者的体制与易发性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希望可以借鉴这些行之有效的辩证治疗经验,启发医学工作者的思路。先秦两汉之时,“心郁”概念的雏形便已出现,隋唐宋时期对于情志致病,心先受之开始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元时期对心郁治则治法方面的认识有了极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心郁病名被正式提出,而心郁的理论也更趋于完善。心郁是以心情抑郁悲伤,情志不宁,胸闷气短,健忘,惊悸怔忡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大病致郁,因药成郁或素体本虚等病因所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瘀、痰、湿等壅塞气机,致使心气郁滞,心失所养。心郁的治则治法,应是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兼顾,三因制宜。以养心安神解郁为先,兼顾理气活血、化痰清热等治法;兼它脏者,多脏同调;并配合针灸治疗和心理疗法。心郁的用药,初期可适当选用辛香燥热之品开郁散结,若心郁日久,则需用苦辛凉润之品宣通,切不可再用辛燥助火;使用养心安神入心经之药;兼他证者,随证施药;药物配伍使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不同体质的人对心郁的易感性与复发性亦不同,多思虑者和女性更易患此病。
【关键词】:心郁 情志 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方药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心郁的理论基础8-19
- 1.1 心郁的历史沿革8-15
- 1.1.1 先秦到汉代的心郁理论8-9
- 1.1.2 隋唐宋时期的心郁理论9-11
- 1.1.3 金元时期的心郁理论11-13
- 1.1.4 明清时期的心郁理论13-15
- 1.2 心郁的概念15-18
- 1.2.1 心郁的文字意义15-16
- 1.2.2 心郁的含义16-17
- 1.2.3 心郁的临床表现17-18
- 1.3 心郁与他脏郁证的区别与联系18-19
- 2. 心郁的病因病机19-26
- 2.1 心郁的病因19-23
- 2.1.1 外感六淫19-20
- 2.1.2 七情所伤20-21
- 2.1.3 因病致郁21-22
- 2.1.4 因药成郁22
- 2.1.5 素体本虚22-23
- 2.1.6 他脏传变23
- 2.2 病机23-26
- 2.2.1 六淫侵袭气机郁滞23
- 2.2.2 七情内伤气血津液运行失常23-24
- 2.2.3 病位在心与多脏相关24-25
- 2.2.4 初有虚实之分久则虚实夹杂25-26
- 3. 心郁的治疗原则及方法26-36
- 3.1 治疗原则26-28
- 3.1.1 治病求本26
- 3.1.2 祛邪与扶正兼顾26-27
- 3.1.3 三因制宜27-28
- 3.2 治疗方法28-33
- 3.2.1 养心安神补益气血28-29
- 3.2.2 理气活血祛湿化痰29-30
- 3.2.3 清心泻火凉血除烦30-31
- 3.2.4 重镇安神31-32
- 3.2.5 多脏同调32
- 3.2.6 针灸治疗与心理疗法32-33
- 3.3 心郁的用药33-36
- 3.3.1 药物的性味33-34
- 3.3.2 药物的归经34-35
- 3.3.3 药物的配伍35-36
- 4. 体质因素36-39
- 4.1 心理因素37
- 4.2 性别因素37
- 4.3 饮食因素37-39
- 结论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4-46
- 个人简历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绍泉;;莫与小辈怄气[J];心理与健康;2010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梦男;心郁的理论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心郁的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