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

发布时间:2020-03-26 15:20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在改善脾肾气虚证兼湿浊血瘀证(CKD2-4期)患者理化水平及中医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2-4期)提供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回顾整理2016年10月-2018年11月于辽宁中医肾内门诊就诊的CKD2-4期患者,参照试验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满足条件的病例共70例,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口服中药汤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多因个人因素拒绝口服中药汤剂。2.所有观察数据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9例,稳定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8例,稳定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0%。2.中医症候疗效观察组:痊愈0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稳定4例,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3例,有效13例,稳定9例,总有效率74.29%。3.理化结果(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组内比较:观察组GFR、Scr、BUN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FR、Scr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改善效果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cr、BUN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FR无显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肾功能均有改善,对照组在改善BUN方面无明显效果(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改善GFR方面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故得出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肾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与中成药加外治法对慢性肾衰的治疗在理化水平及中医症状上均有改善。2.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的效果更佳,突显出加味肾衰方为主的一体化治疗的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7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荣;;中药内服配合中药足底反射治疗慢性肾衰42例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2016年10期

2 李萍;;大黄配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6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年05期

3 周恩超;曾安平;王钢;;从痰论治慢性肾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闫立枫;;慢性肾衰的研究近况[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24期

5 何文锦;叶传蕙以除湿为主论治慢性肾衰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年02期

6 胡波;16例慢性肾衰的误诊分析[J];中原医刊;2004年02期

7 凌传明,植广林,熊惠军,詹耀明;猫慢性肾衰的诊疗[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4年05期

8 孙艳梅 ,田中兴;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年05期

9 张蕊林,武秀萍;健康教育对延缓慢性肾衰的临床评价[J];山西临床医药;2002年03期

10 曹英,张富娟;慢性肾衰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原医刊;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辉;;梁晓平多途径治疗慢性肾衰经验[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2 张世岭;王铁萸;;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78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3 于家菊;韩履祺;赵淑珍;;肾衰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4 张晓辉;殷小红;葛吉美;黄洪锋;陈江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在慢性肾衰患儿中的应用[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高云峰;张吉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30例临床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袁杭海;何立群;;海派名医童少伯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A];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7 冯二伟;吉勤;谢林伸;杨蕊娇;魏敏;;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新概况[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黄U_金;张秀芳;;浅谈慢性肾衰的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9 谢莹;刘宗阳;;慢性肾衰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测定[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10 谢华;;黄芪、丹参治疗慢性肾衰临床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吕勇 本报记者 陈小飞 整理;曹恩泽辨治慢性肾衰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2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医院 张保东;治疗慢性肾衰怎样合理使用大黄[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叶休;哪些因素可致尿毒症[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机制研究广泛深入防治对策与时俱进[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孙国根;我国慢性肾衰儿童“生长”问题应引起重视[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陈瑗 周玫;慢性肾衰透析患者应防止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 孙伟;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有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记者 郭静 通讯员 温志勤;慢性肾衰未必要透析[N];广东科技报;2009年

9 董兴刚;慢性肾衰 中医调治[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李春梅;慢性肾衰如何保守治疗?[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曼;全反式维甲酸对慢性肾衰大鼠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欧阳晃平;慢性肾衰中医证候特点及补肾泄毒颗粒对其肾小管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李强;尿毒灵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张耀全;阻断泛素—核因子-κβ信号通路防治慢性肾衰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5 先小乐;基于肖氏“慢性肾衰整体功能代偿疗法”探讨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思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范彩文;姚树锦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总结及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

7 喻闽凤;赵纪生教授辨治慢性肾衰学术思想及健脾益肾解毒化瘀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金华;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薛武更;聂莉芳教授论治慢性肾衰经验及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10 金俊佑;补肾泄毒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PTH、EPO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湿浊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孙季菡;加味肾衰方为主对慢性肾衰的中医药一体化治疗[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陈东旭;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大鼠微血管毁损调节机制的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于洋;慢性肾衰的古代源流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Meta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杨佳;基于数据挖掘的近20年慢性肾衰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9年

6 李伟明;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傅晓骏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戴晶晶;二黄方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药效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姚迪;董志刚教授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温琛;马进教授以积论治慢性肾衰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刘兴烈;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1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01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