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乳痈、脱疽为两类常见的外科病症,隶属广义的疮疡范畴,其治疗既符合疮疡治法的共性,又有其独立的特点。本文以乳痈、脱疽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古今治疗这两类病证的方剂、医案,统计分析古今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对比古今治疗疮疡的原则及配伍用药的不同,以及连翘作为疮家圣药的使用情况。以期对临床治疗这两类病证提供参考,为疮疡的治疗提供思路,并正视连翘“疮家圣药”的本身意义。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医世家网络数据库为检索途径,检索治疗乳痈、脱疽的古代方剂、医案;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库检索现代治疗乳痈、脱疽的方剂。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各个时期治疗这两类病证的药物性味使用频次、剂量及在总药物中的占比,统计各个时期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软件,统计各个时期治疗这两类病证的常用药对及药物关联,分析常用药物;统计各个时期连翘的使用频次、药对及药物关联。分析归纳各个时期乳痈、脱疽的治疗原则、配伍规律及疮疡的用药规律;分析连翘在治疗乳痈、脱疽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药物配伍规律。结果:古代治疗乳痈,从药性角度分析,总体来说使用温性药超过寒性药,二者使用频次占比差距不大,而现代治疗乳痈温性药比例明显小于寒性药,二者差距明显;从药味角度分析,古代治疗乳痈使用的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的差距不显著,现代治疗乳痈使用的苦味药比重明显超过甘味药和辛味药;从性味角度分析,古代甘温药、苦寒药、辛温药的使用频次占比均较多,且三者差距不明显,而现代治疗乳痈苦寒药的频次及剂量占比较古代增加明显,甘寒药的使用较古代也有所增加,辛温药的使用较古代有所减少,甘温药的使用较古代明显减少。古代治疗乳痈注重使用甘补药以补气养血滋阴,苦泄药以清泄里热,辛行药以通行气血经络、透散郁热外出,明代以后更加注重疏肝理气药的使用。而现代治疗乳痈补益气血、养阴作用的药物使用减少,甘寒清热药、苦寒清热药使用比重增加,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使用比重增加,通经活血药从古代的以温性药为主变为以寒性药或平性药为主。古今治疗脱疽使用药物的药性差距不明显。从药性角度讲,古代温性药和寒性药使用比例基本持平,现代使用寒性药较古代稍有增加,温性药稍有减少;从药味角度讲,古今均以甘、苦、辛药味最多,现代使用苦味药有所增加,甘味药、辛味药的使用有所减少;从性味角度讲,古代治疗脱疽的药物中,甘温药、甘寒药、苦寒药、辛温药、甘平药的使用频次占比均较多,且五者之间的差距不明显。现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使用的苦寒药的频次及剂量占比较古代有所增加,甘平药有所减少,甘温药、甘寒药、辛温药相较古代变化不明显。古今治疗脱疽均用到甘补药以补益气血,甘寒药、苦寒药以清热,辛行药以理气、活血、通经,古今治疗脱疽均注重补养气血、清热活血。但相较于古代,现代更注重清热和活血,且活血药中寒性药物占比增加,而古代治疗脱疽的常用药具有祛湿作用的药物所占比重大于现代。连翘自宋金元时期以后使用逐渐增多,治疗乳痈从明代以后作为常用药物,但并非核心用药,治疗脱疽不属于常用药物。治疗乳痈脱疽时,多作为佐使药物使用,且多配伍与其具有共同属性的药物以增强药效。结论:古今对于乳痈的治疗原则及用药差距较大,对于脱疽的治疗原则及用药大体一致。连翘在治疗乳痈、脱疽时,使用频次较低,多作为佐使药使用,且自清代以后,使用不如金银花频繁,因此笔者认为其“疮家圣药”的称谓值得进一步考证。
【关键词】:乳痈 脱疽 配伍 连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6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乳痈、脱疽的中医治疗进展10-20
- 1. 乳痈的中医治疗进展10-14
- 1.1 内治法10-11
- 1.2. 外治法11-14
- 2. 脱疽的中医治疗进展14-17
- 2.1 内治法14-15
- 2.2 外治法15-17
-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17
- 3. 小结17-18
- 4. 参考文献18-20
- 前言20-21
- 第二部分 古今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研究21-97
- 1. 课题设计22-25
- 1.1 研究目的22
- 1.2 研究内容22-23
- 1.3 研究方法23-25
- 2. 古今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研究25-58
- 2.1 唐代及以前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25-31
- 2.2 宋金元时期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31-37
- 2.3 明代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37-43
- 2.4 清及民国时期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43-50
- 2.5 现代治疗乳痈的用药规律50-58
- 3. 古今治疗脱疽的用药规律研究58-74
- 3.1 古代治疗脱疽的用药规律58-66
- 3.2 现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用药规律66-74
- 4. 连翘治疗乳痈、脱疽的用药研究74-84
- 4.1 连翘治疗乳痈的用药研究74-81
- 4.2 “疮家圣药”连翘治疗脱疽的用药研究81-84
- 5. 总结与讨论84-97
- 5.1 古今治疗乳痈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84-90
- 5.2 古今治疗脱疽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90-92
- 5.3 有关连翘“疮家圣药”的研究92-97
- 结语97-98
- 附录1:芍药的本草考证98-100
- 附录2:贝母的本草考证100-102
- 附录3:古代治疗乳痈、脱疽的方剂102-119
- 参考文献119-122
- 致谢122-123
- 个人简历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儒棣;;文琢之付教授治疗脱疽的经验[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2 白广德,李廷冠;中医为主治疗脱疽41例[J];广西中医药;1994年05期
3 崔公让;张建文;崔炎;;幼少年“脱疽”(附5例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06期
4 朱晓男;何恩良;杨吉相;;熏药治疗脱疽八例[J];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05期
5 张瑞丰,马廷高;张瑞丰治疗脱疽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1993年05期
6 阴沁伟;中医“脱疽”之我见[J];光明中医;1997年02期
7 王巧萍,黄学阳;脱疽的古文献综述[J];中医研究;2004年01期
8 廖泽云;;治愈脱疽1例的临床体会[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9 姬元璋,姬胜超;脱疽验案3则[J];江西中医药;1994年S1期
10 赵立军,赵德明,赵丽艳;脱疽痛证的机理及辨治探析[J];北京中医;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霍凤;韩颐;陶树贵;;石晶华治疗脱疽的学术思想[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世平;赵军;;赵氏熏吸脱疽丸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1例临床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志元;周群;;脱疽15例治疗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4 叶秋赞;;脱疽的外治与护理[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薛慈民;王琦;周绍荣;徐兆东;;内外并重治疗脱疽180例临床评价与体会[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于年海;;脱疽证治[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玉翠;;中药熏洗治疗脱疽的方法与护理[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良;治脱疽民间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2 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 崔炎 刘辉 吴建萍;内外合治糖尿病脱疽[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威;脱疽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与考评[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谢宇霞;脱疽病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月;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罗毅文;赵氏脱疽汤治疗糖尿病足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祁琳;血管成形术配合中西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乳痈脱疽的疮疡用药思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