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涩脉常见复合脉象诊断意义的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2:08
【摘要】:目的:探究古代文献中涩脉常见复合脉的诊断意义,并分析临床病历中涩脉常见复合脉提示的病因、病机、病位的分布情况,进而对涩脉常见复合脉象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初步整理。方法:(1)通过古籍数据库等途径获取所需查阅的相关文献:《伤寒论》、《金匮要略》、《丹溪心法》、《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九本临床著作,以摘录卡片的方法,从相关条文中系统梳理出常见复合涩脉的类型,再归纳出各自的诊断意义;(2)通过临床研究的方法,以2010至2018年岐黄中医门诊部石强副教授电子病历中含有涩脉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摘卡的方法严格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摘取出常见复合涩脉临床诊断意义,运用统计学对上述摘录卡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常见复合涩脉临床诊断意义出现的频数,总结临床诊断意义;(3)最后将文献研究中的复合涩脉的诊断意义与临床病历统计的临床诊断意义的结果相互印证补充。结果:文献研究结果:从文献中摘录涩脉相关条文306条,其中单一涩脉条文有80条,复合涩脉有226条,从复合涩脉的条文中发现涩脉常与浮脉、沉脉、弦脉、细脉和濡脉相复合,故对浮涩、沉涩、弦涩、细涩、濡涩五种复合脉进行相关研究。五种复合涩脉条文共有154条,其中浮涩脉相关条文共有20条,沉涩脉相关条文有59条,弦涩脉相关条文有21条,细涩脉相关条文有38条,濡涩脉相关条文有16条。诊断意义:(1)浮涩脉:(1)风湿郁表;(2)实邪停滞;(3)阴亏邪盛;(4)阳气浮越。(2)沉涩脉:(1)湿痰内停;(2)血瘀;(3)气郁;(4)真阴枯竭;(5)阴寒凝滞;(6)痰瘀互结。(3)弦涩脉:(1)气机郁结;(2)瘀血阻滞;(3)痰饮内停;(4)寒邪凝滞;(5)血虚;(6)血虚饮停;(7)肝火上炎。(4)细涩脉:(1)阴亏血少;(2)痰饮湿浊内停;(3)疼痛。(5)濡涩脉:(1)湿邪困阻;(2)痰饮内停;(3)气血亏虚。临床研究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临床病案有834例,二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有578例,三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有256,需将三种构成要素的复合脉进行拆分,拆分后浮涩脉37例,沉涩脉27例,弦涩脉707例,细涩脉191例,濡涩脉88例。诊断意义:(1)浮涩脉:(1)风湿郁表;(2)正气不足,邪气阻滞;(3)上焦痰湿;(4)阴虚气浮。(2)沉涩脉:(1)湿浊(痰)郁滞;(2)湿瘀互结;(3)气虚湿阻;(4)血虚夹瘀;(5)血虚夹湿。(3)弦涩脉:(1)痰(饮)湿(浊)内停;(2)湿(痰)瘀互结;(3)阴血不足,邪气郁(瘀)阻;(4)气机郁结;(5)肝郁血虚;(6)气虚邪滞;(7)阴亏血少。(4)细涩脉:(1)血虚湿阻;(2)血虚夹瘀;(3)湿瘀互结;(4)湿邪阻滞;(5)阴血不足;(6)气虚邪滞;(7)血虚邪滞。(5)濡涩脉:(1)湿瘀互结;(2)湿邪阻滞;(3)阴亏夹湿;(4)气虚湿郁;(5)阴血不足。结论:1.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中涩脉多以复合脉的形式出现,涩脉常见的复合脉有浮涩脉,沉涩脉,弦涩脉,细涩脉和濡涩脉。2.涩脉是单要素的脉象,仅指脉势的不流利,涩脉复合脉象的诊断意义为单要素脉象涩脉的诊断意义与其相复合脉象的综合。3.经过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发现:(1)浮涩脉常提示邪气在表或邪在上焦;(2)沉涩脉主要提示湿浊(痰)瘀等邪气阻滞或正气不足兼邪滞;(3)弦涩脉多提示痰饮瘀血等邪气阻滞或是气机郁结;(4)细涩脉多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兼有湿邪和瘀血的阻滞;(5)濡涩脉多提示湿邪阻滞或湿瘀互结。
【图文】:

分布图,涩脉,年龄段,分布图


图 1 834 例复合涩脉中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分布图ig. 1 Distribution of male to female ratio in 834 cases of Compoastringent pulse从数据结果来看,834 人次复合涩脉病案中,其中男性 395 人,女9 人,男女比例较平均,未见明显性别差异。从发病年龄来看,31 岁的发病人群较多,但涩脉的发病是否具有年龄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

分布图,涩脉,病种,分布图


22图 2 834 例复合涩脉中病种情况分布图Fig.2 834 Cases with syndrome in Compound Astringent Pulse5.1.3 病因的频数统计在 834 人次复合涩脉病历中各类病因出现的频数分布如下:湿出现了767 次,,风出现了 504 次,瘀 372 次,痰 274 次,浊 228 次,饮 151 次,热 113 次,水 78 次,寒 44 次,火 37 次,毒 30 次,燥 16 次,食滞 3 次,暑 2 次。具体见表 3 及图 3: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涩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2期

2 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年02期

3 杨伯温;;小议涩脉[J];陕西中医函授;1992年01期

4 张卫建,傅■远,史载祥,杜金行;涩脉的脉搏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状态[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2期

5 覃光辉;;从“往来”二字把握涩脉[J];浙江中医杂志;2013年03期

6 韩树芬;;涩脉脉象刍议[J];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03期

7 史红斐;杨其华;朱晓华;李俊;刘艳玲;;弦、滑、细、涩脉象的脉搏信号识别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0年11期

8 哈孝贤;;漫谈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十九)——切诊(之四)[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年12期

9 张红丽;;试论涩脉的脉象[J];吉林中医药;2008年10期

10 覃光辉;;从物体运动状态认识涩脉的本质[J];中医药导报;201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庞博;王淑丽;冯玲;刘贵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涩脉与实验室常规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士懋;脉学心悟:涩脉[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君;涩脉常见复合脉象诊断意义的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余伟波;41例髋部骨折术前与术后的脉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李凤珠;90例恶性肿瘤患者脉象信息的客观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1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11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