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1:47
【摘要】:目的对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并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实践治疗胃脘痛拓宽诊疗思路。方法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胃脘痛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胃脘痛医案的著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2.对所收集的医案进行再次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处方(以内服处方为主)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胃脘痛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古代医籍中胃脘痛的治疗大法可归纳列举出治肝法、温补法、祛痰法、化瘀法、除湿法、滋阴法、宣降法、导滞法等八种。常用经方为小建中汤、大建中、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等。2.符合纳入胃脘痛医案标准的有339则,处方400首,涉及304味中药。3.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胃脘痛的高频药物中,排名前五的药物频数均超过了100次,分别为半夏、茯苓、陈皮、香附、甘草。高频药物类别中最多的为理气药,其次为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温里药等。药物四气以温为主,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辛为要,苦味药次之。主要归经在脾胃,又与肝、肺密切相关。药对以半夏、茯苓出现频次最高。11味核心药物中包含了二陈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金铃子散等方剂。发现治疗胃脘痛新处方21首,核心药对42个。结论历代名家在治疗胃脘痛时注重对肝的治疗,对经方的应用则以建中、理中为主。用药方面,常常寒温并用、苦辛相合,遵循同类相须或异类相使组方规律。此外还特别注重祛痰燥湿之药的应用,其中又常贯穿理气之法。
【图文】:
3 古籍胃脘痛医案治疗处方药物的五味分布情有药物用软件中的“归经统计”分析,处2 次,,肺经 1537 次,肝经 1386 次,心经胆经 296 次,膀胱经 267 次,三焦经 1过结果可以看出药物归经以脾、胃、肺15371385
4 橘红 -> 半夏 0.6923076925 陈皮, 茯苓 -> 半夏 0.6885245906 半夏, 甘草 -> 茯苓 0.6756756767 生姜, 半夏 -> 茯苓 0.6666666678 茯苓, 吴茱萸 -> 半夏 0.6578947379 干姜 -> 半夏 0.64814814810 半夏, 陈皮 -> 茯苓 0.64615384611 人参 -> 茯苓 0.62962963012 延胡索 -> 川楝子 0.625000000心药物别将支持个数设置为 20 和 40(即支持度为 5%与 10%),置信度 0.75,心药物组合。通过对比可知,支持度越低时,药物组成展示越全面,支时,核心药物展示越明显,如图 5、图 6 所示。其中最核心的十一味药为陈皮、茯苓、生姜、香附、黄连、吴茱萸、甘草、白芍、川楝子、延胡索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6.3;TP311.13
【图文】:
3 古籍胃脘痛医案治疗处方药物的五味分布情有药物用软件中的“归经统计”分析,处2 次,,肺经 1537 次,肝经 1386 次,心经胆经 296 次,膀胱经 267 次,三焦经 1过结果可以看出药物归经以脾、胃、肺15371385
4 橘红 -> 半夏 0.6923076925 陈皮, 茯苓 -> 半夏 0.6885245906 半夏, 甘草 -> 茯苓 0.6756756767 生姜, 半夏 -> 茯苓 0.6666666678 茯苓, 吴茱萸 -> 半夏 0.6578947379 干姜 -> 半夏 0.64814814810 半夏, 陈皮 -> 茯苓 0.64615384611 人参 -> 茯苓 0.62962963012 延胡索 -> 川楝子 0.625000000心药物别将支持个数设置为 20 和 40(即支持度为 5%与 10%),置信度 0.75,心药物组合。通过对比可知,支持度越低时,药物组成展示越全面,支时,核心药物展示越明显,如图 5、图 6 所示。其中最核心的十一味药为陈皮、茯苓、生姜、香附、黄连、吴茱萸、甘草、白芍、川楝子、延胡索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6.3;TP31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平;蔡翠珠;;刘德喜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37期
2 顾婷婷;;胃脘痛的中医穴位鉴别及点按治疗[J];现代养生;2017年18期
3 刘国栋;;自拟胃康宁散治疗胃脘痛4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1期
4 关英;;疏肝健胃汤治疗胃脘痛36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李艳茹;;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4期
6 张广智;;三香舒胃汤治疗胃脘痛213例[J];甘肃中医;2010年02期
7 王为群;程茜;薛博瑜;;胃脘痛方药的整理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吕建华;;开结除痞法治疗胃脘痛68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4年S1期
9 李文艳,王自立;胃脘痛治疗十五法[J];陕西中医;2003年07期
10 王玉玫;哈慈五行针治疗胃脘痛临床观察[J];生物磁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铭金;;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A];2014’针药并用及穴位用药学术研讨会、山东针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吴文笛;姜莉云;李W
本文编号:2618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187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