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运气学说与代谢组学的急性心梗预后的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5 22:31
【摘要】:1目的1.1分析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死亡及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干支运气特点;1.2探索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1.3基于运气学说与代谢组学研究急性心梗预后的风险。2方法2.1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将AMI住院患者按照出院转归分组,并对其出生时段、发病时间进行干支运气转化,通过比较住院急性心梗死亡患者与住院未死亡患者的运气特征,探索不同运气因素与急性心梗预后的关联。2.2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急性心梗患者的出生年份、发病时间进行干支运气转化,通过比较急性心梗出院后未发心血管事件、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未死亡和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死亡患者的运气特征,探索不同运气因素与急性心梗预后的关联。2.3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代谢组学技术,分别对比急性心梗出院未发心血管事件患者、急性心梗出院再发心血管事件患者(包括急性心梗出院再发心血管事件未死亡患者和急性心梗出院再发心血管事件死亡患者)的血浆特异性代谢物的差异,探索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基于上述研究所筛选出的可能与急性心梗预后的风险有关的运气因素与差异性代谢标志物,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运气学说与代谢组学的急性心梗预后风险模型,寻找与急性心梗预后风险相关的代谢物和运气因素。3结果3.1横断面研究共纳入急性心梗住院患者3286例,其中急性心梗未死亡组3101例、急性心梗死亡组185例。分析发现,与其他年份出生的急性心梗住院患者相比,一阴一阳司天/在泉的年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年份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年份)出生的患者急性心梗后住院死亡率明显偏高(P=0.021)。3.2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急性心梗患者510例,急性心梗后未发心血管事件组410例,急性心梗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组100例(包括急性心梗后再发心血管事件未死亡70例,急性心梗后再发心血管事件死亡30例)。平均随访18个月,分析发现一阴一阳司天/在泉的年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年份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年份)出生的急性心梗患者更容易再发心血管事件、也容易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P=0.005)。3.3利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经多元统计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数据库比对和标准品比对,筛选出可能与急性心梗预后有关的差异性代谢物48个,包括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3-甲基-2-氧代戊酸、苯丙氨酸、L-辛基肉碱、亚油酸、α-亚油酸、L-犬尿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γ-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2)、D-葡萄糖酸、2-苯基甘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3)、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5: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4: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1)、L-3-苯基乳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0)、邻羟基苯乙酸、L-谷氨酰胺、硫酸脱氢表雄酮、氧戊二酸、5-轻基吲哚乙酸、烯雌酚、L-色氨酸、肌酸、尿酸、胍乙酸、间香豆素酸、L-酪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7:0)、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8:1)、组氨酸、吲嗓-3-甲醛、对羟基苯乙酸、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6:0)、硫酸雄酮、磺酰胆酸甘氨酸、4-轻基苯丙酮酸、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8:0)、(R)-3-羟基丁酸、异鼠李素、苹果酸、A-羧乙基氢氯丙烷、L-苯丙氨酸、胞苷、D-(+)-半乳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进一步的通路富集显示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与苯丙氨酸代谢等生物过程有关。最后,综合上述结果,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急性心梗预后风险模型(对急性心梗后再发心血管事件预测的准确率高达94.9%),进一步从上述代谢物和运气因素中筛选出10个与年龄、性别及ST段抬高无关的急性心梗预后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R)-3-轻基丁酸、α-亚油酸、L-3-苯基乳酸、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氧戊二酸、苯丙氨酸、尿酸、出生年份一阴一阳司天)。其中,(R)-3-羟基丁酸、α-亚油酸、L-3-苯基乳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氧戊二酸、尿酸、出生年份一阴一阳司天均为急性心梗预后的危险因素,而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和苯丙氨酸为急性心梗预后的保护因素。4结论4.1 一阴一阳司天/在泉的年份出生的急性心梗患者更容易出现院内死亡、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及再发心血管事件导致死亡,与急性心梗的不良预后有关。4.2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3-甲基-2-氧代戊酸、苯丙氨酸、L-辛基肉碱、亚油酸、α-亚油酸、L-犬尿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丫-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2)、D-葡萄糖酸、2-苯基甘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3)、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5: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4: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1)、L-3-苯基乳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0)、邻羟基苯乙酸、L-谷氨酰胺、硫酸脱氢表雄酮、氧戊二酸、5-轻基吲哚乙酸、烯雌酚、L-色氨酸、肌酸、尿酸、胍乙酸、间香豆素酸、L-酪氨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7:0)、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8:1)、组氨酸、吲哚-3-甲醛、对羟基苯乙酸、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6:0)、硫酸雄酮、磺酰胆酸甘氨酸、4-轻基苯丙酮酸、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18:0)、(R)-3-羟基丁酸、异鼠李素、苹果酸、A-羟乙基氢氯丙烷、L-苯丙氨酸、胞苷、D-(+)-半乳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等血浆代谢物与急性心梗预后有关。急性心梗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与苯丙氨酸代谢等生物过程有关。4.3(R)-3-轻基丁酸、α-亚油酸、L-3-苯基乳酸、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氧戊二酸、苯丙氨酸、尿酸、出生年份一阴一阳司天是与年龄、性别及ST段抬高无关的急性心梗预后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R)-3-羟基丁酸、α-亚油酸、L-3-苯基乳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氧戊二酸、尿酸、出生年份一阴一阳司天均为急性心梗预后的危险因素,而亚油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0)和苯丙氨酸为急性心梗预后的保护因素。4.4本研究以传统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结合代谢组学建立了基于运气学说和代谢组学的急性心梗预后风险模型,筛选出与急性心梗预后风险有关的运气因素与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确切地了解急性心梗患者的疾病风险分层、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使众多的急性心梗患者从中获益;为运气学说在临床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也为运气学说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研究依据。
【图文】:

六气,急性心梗,技术路线,相关性


v逦y逡逑图2研[傄晃逶肆卣饔爰毙孕墓W≡核劳龅南喙匦匝绣臣际趼废咤义戏椒ㄥ义现腥沼押靡皆翰±猓扇耄玻埃埃梗玻埃保改曛腥沼押靡皆盒脑嗄诳疲ㄖ刂⒓嗷な遥⒅形饕浇岷闲哪诳啤⑿脑嘌芡饪啤⑿赝饪啤⒓闭镏

本文编号:2640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40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