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韦氏三联九针治疗不同原因视神经萎缩疗效的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5:33
【摘要】:目的: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导致从视网膜视神经至外侧膝状体前的视神经纤维、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轴索异常,导致视觉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可见视力降低甚至失明,视野缺损,视觉电生理检查可见峰潜时延迟,振幅降低,甚至波形熄灭,眼底镜可见视盘色淡白或苍白。过去在论及视神经萎缩这一疾病时,均认为视神经损害是不可逆的,视神经萎缩是多种疾病的最终结局,一旦发生则无法逆转,因此称此病无治疗意义和治疗价值。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视神经疾病研究地不断深入,发现视神经纤维在病理损害过程中就可以出现视神经萎缩,虽然完全萎缩的神经纤维是不可逆病理结局,但积极寻找病因,尽早处理原发病,或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进行临床干预,是可以改善正在受损的神经纤维,保护病理过程中未受损害的神经纤维的,因此积极的干预治疗,是有机会改善视功能甚至恢复视功能的,至少可以维持视功能免受进一步损害。视神经萎缩的病因较为复杂,韦氏三联九针治疗本病已应用多年,已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为探讨韦氏三联九针这一完整的针灸处方治疗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的疗效差异进行分析,以获得临床证据,为后续推广韦氏眼科治疗视神经萎缩添瓦助力,并为进一步研究针刺作用机制提供资料。方法:1.纳入符合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次序,依据病因分类纳入各个试验组,如青光眼患者中纳入青光眼组,视神经炎患者纳入视神经炎组,不明原因患者纳入不明原因组等,共计7个亚组。2.各组患者均给予韦氏三联九针针刺治疗4周,根据患者四诊合参辨证分三型,分别是肝郁脾虚证、气血不足证、肝郁脾虚兼见气血不足证,分别对应取穴,每日一次,留针30min,4周为1疗程。3.于治疗前、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后,分别记录患者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并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有效病例共61例(89只眼),男性35例(占57.4%),女性26例(占42.6%)。纳入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7个亚组,分别是开角型青光眼5例(10只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3例(18只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6例(16只眼),视神经炎9例(17只眼),遗传相关性6例(11只眼),下行性视神经萎缩5例(9只眼),不明原因7例(8只眼)。1、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显效3眼(3.37%),有效54眼(59.55%),无效32眼(37.08%),总有效率60.67%。2、经统计学分析,治疗4周后各组的视力、视野和电生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3、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对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最好,其次为不明原因视神经萎缩和开角型青光眼所致视神经萎缩。对不同证型针刺疗效相比较,肝郁脾虚兼气血不足证的效果较其他证型明显。此外,病程越短,效果越好,视力提高越大,提示及早发现和治疗有助于视功能的改善。结论:应用韦氏三联九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患者的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针刺干预视神经萎缩患者能改善和挽救未被损害的视神经纤维。这一完整的针灸方案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有助于视功能的改善,操作简便易行,在临床治疗中可行,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图文】:

年龄分布,年龄分布,情况,九针


韦氏三联九针治疗不同病因视神经萎缩疗效的评价研究表2不同年龄段疗效比较逡逑邋例数逦平均年龄(岁)邋眼数邋显效眼邋有效眼邋无效眼邋有效逦10逦12.8±3.71逦16逦1逦7逦8逦509逦21逦31.19±4.73逦31逦0逦22逦9逦709逦22逦48.23±6.02逦31逦2逦17逦12逦610逦8逦65.25±5.82逦11逦0逦8逦3逦72

分布情况,视力,九针,光感


,..,逡逑说明韦氏三联九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提高有效。统计治疗前后的患者不同视力段逡逑的分布情况,光感至0.01共24眼,占27%,邋0.01至0.1共27只眼,,占30%,0.12至逡逑0.邋5共26眼,占29%,0.邋6至1.邋0共12眼,占14%。治疗后视力平均值明显提高,为0.邋21逡逑±0.27,光感至0.01减少至23眼,占26%,0.01至0.1减少至24只眼,占27%,0.12逡逑至0.5提高至28眼,占31%,0.6至1.0提高至14眼,占16%。可以看出,三联九针疗逡逑法对低视力人群效果更好。逡逑表4治疗4周目!I后视力比较逡逑 ̄ ̄^逦SM-0.01邋0.02-0.1邋 ̄ ̄0.邋12邋?0.5邋0.6?L0(含逡逑(含邋0_01)逦(#0.1)(含邋0.5)逦1.0)逡逑治疗前(眼)逦0.邋18±0.24逦24逦27逦26逦12逡逑治疗后(眼)逦0.21邋±0.27逦23逦24逦28逦1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医生;;视神经萎缩能治吗?[J];健康生活;2017年09期

2 杨凤立;;喝酒贪杯当心视神经萎缩[J];中国工会财会;2009年01期

3 童念庭;丁淑华;;视神经萎缩治疗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年12期

4 周光荣,黄家钦;视神经萎缩71例病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周文炳;彭寿雄;;Leber’s视神经萎缩(附5例报告)[J];眼科新进展;1987年01期

6 雷蕴瑛;;桃红四物汤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13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7年01期

7 赵雁冬;叶秀荣;;双眼视神经萎缩复明三年1例[J];海军医学;1987年02期

8 罗宗炜;;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J];中国社区医师;1987年11期

9 陈忠;张树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视神经萎缩1侧[J];人民军医;1988年04期

10 吕俊昌;高原急性视神经萎缩一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冬梅;;“治未病”思想在外伤性视神经萎缩防治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张彬;;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四穴八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介绍[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谢艳君;谢康明;谢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8例的体会[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郑宏飞;沈希成;吴雪雁;陈瑛;陈宝军;郝建春;;视神经萎缩中医药诊疗规范的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余新林;;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A];江西省第九次中西医结合眼科、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郑宏飞;沈希成;吴雪雁;陈瑛;陈宝军;郝建春;;视神经萎缩中医药诊疗规范的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7 张彬;庞荣;贾海波;董素亭;;视神经萎缩的中医治疗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闫兆;闫国太;;单纯骨膜针法治验一例顽固难治性视神经萎缩报告[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董素亭;张彬;庞荣;贾海波;韩广彦;张瑞芹;;语言激励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心理影响的效果评价[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薛金山;张明亮;;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进展[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平华;治视神经萎缩方[N];民族医药报;2005年

2 于斌;谨防药物伤眼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方宇平;治视神经萎缩方[N];民族医药报;2008年

4 根据眼科专家石浔接听热线整理;视神经萎缩有好转的希望吗[N];家庭医生报;2005年

5 张明亮;从郁、虚、瘀着手治疗视神经萎缩[N];大众卫生报;2003年

6 黄每裕;眼按摩可治视神经萎缩[N];健康报;2005年

7 衣晓峰 杨晓春;视神经萎缩有办法治[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记者 刘道安;治疗视神经萎缩不能轻言放弃[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9 ;视神经萎缩病因多[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衣晓峰 杨晓春;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林碧珠;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哲;除风益损汤加味治疗玻切术后视神经萎缩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庞龙;视明注射液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陈慧贞;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杜红彦;李志英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视神经疾病学术经验总结[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李华晋;结晶样视网膜变性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昕s

本文编号:2641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41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a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