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对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逸品;刘寨华;张华敏;;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11期
2 劳绍贤;胡玲;;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翁晓红;杨雪梅;肖林榕;;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J];光明中医;2007年04期
4 翁晓红;肖林榕;杨春波;;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研究揽要[J];光明中医;2006年09期
5 劳绍贤,陈更新;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佩仪;浅谈岭南脾胃湿热证及护理[J];新中医;1988年09期
7 杨进芬;;脾胃湿热证患者48例中医优质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2期
8 何子才;汪龙德;;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13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9 朱星;廖荣鑫;;脾胃湿热证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7年09期
10 周正,黄志新,劳绍贤;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贾学平;时昭红;;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陈列城;张晓辉;;脾胃湿热证论治浅析[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文亮;陈琳;高清华;周燕萍;刘林;周慧敏;;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坚;梅武轩;黄志新;;脾胃湿热证研究动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万莹;吕文亮;;近二十年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杨春波;柯晓;傅肖岩;李秀娟;胡光宏;;脾胃湿热证研究的初步揭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廖荣鑫;周福生;许仕杰;陶双友;;中医脾胃湿热证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李军祥;;调少阳枢机治疗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体会[A];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王文荣;杨春波 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2 周仲瑛;中医辨证的内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娟;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韦嵩;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廖荣鑫;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量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马剑颖;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洪京;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陈晓刚;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林坚;脾胃湿热证与三叶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陈晴清;脾胃湿热证与辅助性T细胞1/2平衡及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郑薇薇;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VEGF、TNF-α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杨俭勤;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宁宇;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对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杨文豪;开结散痞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王典;木香槟榔丸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李安爵(Lee An Chueh);清热利湿消痤方治疗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黄舟;基于药物干预的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特征性蛋白的验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李凌空;唐宋元时期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7 曾耀明;久泄中医脾胃湿热证与免疫组织化学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8 周雪;自拟胃痞托化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尹靖云;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与胃动力的关系问题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吴雨晴;新加青蒲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6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