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对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5-12 10:08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中医学对慢性鼻窦炎的认识,通过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治疗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观察该中药制剂在治疗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内容包括主观症状、体征、鼻内镜检查结果的变化,进一步评价该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并研究其在治疗慢性鼻窦炎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运用提供宝贵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并在2018年05月至2019年01月期间于张家港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喉科诊治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条件的CRS脾胃湿热证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2次/天,7天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2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内服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1剂/天,冲水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持续用药2个疗程。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主观症状、体征、鼻内镜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全部数据以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在CRS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治疗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药物均具有疗效。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一般资料、视觉模拟评分及中医学证候积分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治疗前后两组在各个组内比较时,在鼻塞、分泌物、主要症状总分、次要症状总分、兼有症状总分、总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治疗7天及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鼻塞、分泌物、主要症状总分、次要症状总分、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鼻塞、分泌物、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的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性。治疗7天及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的兼有症状总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有效的缓解兼有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4天后的总体治疗疗效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组与西医常规治疗组(克拉霉素缓释片联合桉柠蒎肠溶胶囊)对于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型的临床症状的缓解都具有临床效果,两者在总体疗效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但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对于发热、倦怠乏力、胸脘痞闷及小便黄赤等脾胃湿热症状的缓解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P0.0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逸品;刘寨华;张华敏;;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11期

2 劳绍贤;胡玲;;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翁晓红;杨雪梅;肖林榕;;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J];光明中医;2007年04期

4 翁晓红;肖林榕;杨春波;;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研究揽要[J];光明中医;2006年09期

5 劳绍贤,陈更新;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佩仪;浅谈岭南脾胃湿热证及护理[J];新中医;1988年09期

7 杨进芬;;脾胃湿热证患者48例中医优质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12期

8 何子才;汪龙德;;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13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9 朱星;廖荣鑫;;脾胃湿热证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7年09期

10 周正,黄志新,劳绍贤;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贾学平;时昭红;;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陈列城;张晓辉;;脾胃湿热证论治浅析[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文亮;陈琳;高清华;周燕萍;刘林;周慧敏;;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坚;梅武轩;黄志新;;脾胃湿热证研究动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万莹;吕文亮;;近二十年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杨春波;柯晓;傅肖岩;李秀娟;胡光宏;;脾胃湿热证研究的初步揭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廖荣鑫;周福生;许仕杰;陶双友;;中医脾胃湿热证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李军祥;;调少阳枢机治疗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体会[A];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王文荣;杨春波 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2 周仲瑛;中医辨证的内容[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娟;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韦嵩;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廖荣鑫;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量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马剑颖;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王洪京;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陈晓刚;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林坚;脾胃湿热证与三叶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陈晴清;脾胃湿热证与辅助性T细胞1/2平衡及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郑薇薇;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VEGF、TNF-α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杨俭勤;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宁宇;自制鼻炎康配方颗粒对慢性鼻—鼻窦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杨文豪;开结散痞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王典;木香槟榔丸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李安爵(Lee An Chueh);清热利湿消痤方治疗痤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黄舟;基于药物干预的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特征性蛋白的验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李凌空;唐宋元时期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用药规律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7 曾耀明;久泄中医脾胃湿热证与免疫组织化学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1年

8 周雪;自拟胃痞托化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尹靖云;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与胃动力的关系问题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吴雨晴;新加青蒲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0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60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