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5-21 06:21
【摘要】: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寻求合理、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信必可都保)缓解哮喘症状,早晚各2吸,每次吸药后均需漱口。可按需增加1-2吸,每天不可多于8吸。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平喘汤,以2周为1疗程。主要观察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积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高呼气流量(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6(IL-6)指标变化。疗程结束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肺功能(FEV_1、PEF)、EOS、IL-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咳痰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闷、肺部哮鸣音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FEV_1、PEF)比较,治疗组FEV_1、PEF升高较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组内IgE阳性和阴性结果分别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IgE均下降不明显(P0.05),组间不具有可比性。6.治疗组治疗后EOS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组治疗后IL-6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试验期间两组受试者在生命征情况、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临床试验表明,平喘汤联合西药组可提高西药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治疗的有效率,但从统计学角度两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疗效相当。平喘汤联合西药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喘息、咳嗽、咳痰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说明平喘汤可改善哮喘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平喘汤联合西药组在肺功能(FEV_1、PEF)、EOS、IL-6指标水平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说明平喘汤对肺通气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两组内IgE水平下降不明显,组间不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表明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疗效确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与西药联合治疗,提高西药治疗哮喘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勇民;;白介素17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年11期

2 童画;苏克雷;张业清;陈晓东;居尚;;支气管哮喘伴抑郁的中西医诊治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8年12期

3 邱家兴;李芬;梁小娇;刘建东;陆常青;林妙;;基层医院成人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现状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年01期

4 丰华;;孟鲁斯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99期

5 张玉红;;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激素撤减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9年01期

6 刘敏;;社区督导治疗对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效果探讨[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9年02期

7 米红梅;;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09期

8 徐青;;白介素-17、白介素-33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14期

9 陈博智;谭翩翩;陈锋文;;广东省化州地区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年03期

10 魏丽;;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4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晓涓;丁荔洁;康凤玲;周苗;薛付忠;;健康管理人群支气管哮喘风险预测模型[A];2017年中国卫生统计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郭雪君;;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A];2015 ASTHMA 全国哮喘防治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班讲义[C];2015年

3 王烈;;支气管哮喘[A];全国第26届中医儿科学术会暨王烈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传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147例[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冯俊涛;李晓照;胡成平;秦岭;吴秀明;;湖南省县级医院支气管哮喘防控现状分析[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董正惠;王丽萍;王惠妩;李萍;;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现状相关调查[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军;姒惠;金桂玲;;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A];2003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有奎;;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治疗[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丽;;中西药结合配合脱敏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561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许萍;;脉冲振荡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金哲;说说过敏与支气管哮喘[N];人民政协报;2016年

2 王宇 刘艳艳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部副研究员 主治医师;传统针灸如何防治支气管哮喘[N];文汇报;2013年

3 副主任医师 许秀柏;支气管哮喘[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汪先锋;对付支气管哮喘治疗分两步预防走三级[N];大众卫生报;2003年

5 记者 邵其珍;唱歌可预防支气管哮喘[N];兰州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曾令浩;支气管哮喘的“有期索型”[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晓鱼;支气管哮喘护理[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唐语;对支气管哮喘不利的药物[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9 ;支气管哮喘常识[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10 蒋志君;可度“三九” 难熬春寒[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淑芬;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人群支气管哮喘与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3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王聪慧;趋化因子CXCL13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3 彭丽萍;共刺激分子CTLA_4-Ig对支气管哮喘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王宁群;补益肺肾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王刚;辅助T淋巴细胞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4年

6 王桂芳;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抑制转录因子ROG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郑宏宇;白介素-4在支气管哮喘发病学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孙庆华;白介素-5、白介素-8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9 佟万成;热休克蛋白70、90α、90β mRNA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10 白彦;从T细胞受体δ链多态性及T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凤萍;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冷哮型)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陈晓东;祛风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痰哮证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曹霞;7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D];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

4 葛亚如;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临床特征与疾病演变的关系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戴颖慧;支气管哮喘的六经辨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徐晓花;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先天禀赋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王青霞;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与FeNO等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翟亚玲;从中医体质角度探析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王杨杨;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文献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王凤英;玉屏风桂枝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云南中医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673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73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