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肥大细胞应激效应探讨捏脊疗法对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2 01:15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拟从捏脊疗法对皮肤肥大细胞的激活效应入手,探讨捏脊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机械力刺激能否激活督脉穴位局部皮肤肥大细胞以及该刺激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激活是否相关,探讨捏脊疗法与肥大细胞、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三者的相关性,为传统捏脊疗法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并为其临床效应研究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手段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国内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通过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手段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相关文献的系统评价,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为数据来源,检索迄今为止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手段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中文文献。根据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治疗方案主要为针刺、康复、药物、推拿、耳穴、中药熏蒸等用Revman5.0开展Meta分析。(2)捏脊疗法对大鼠督脉穴位皮肤肥大细胞激活的即刻效应实验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提供的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6只)、轻刺激组(6只)、中刺激组(6只)、重刺激组(6只),其中对照组大鼠仅模拟抓取动作处理,轻、中、重刺激组分别给予捏脊7、14、21遍,而阻断剂组采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行局部穴位注射;以上各组干预后即刻取材,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局部皮肤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3)捏脊疗法对皮肤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影响实验选取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捏脊轻刺激组,捏脊中刺激组,捏脊重刺激组,空白组仅模拟抓取动作处理,而各捏脊组于每天固定时间捏脊治疗,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结束后取材,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及局部皮肤与海马的CB1/2表达情况,以及大脑皮质FAAH的表达。(4)捏脊疗法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研究纳入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康复科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30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及捏脊组(即捏脊疗法加常规康复训练),每次治疗捏脊21次,每天1次,每周5次,休息2日,持续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采用婴幼儿发展评定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量表、格塞尔发展量表对其进行评估,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临床文献的筛选分析,共纳入15篇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研究文献,其中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手段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相对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DQ值上合并RR值(M-H method)及95%CI分别为1.21(1.1~1.34),4.42(1.85~7.0),P0.05,提示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而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组而言在有效率上合并RR值(M-H method)及95%CI分别为1.2(1.08~1.34),而DQ总值RR=4.80,95%CI(1.56~8.04),言语DQ的RR=4.51,95%CI(-7.2~16.23),P0.05,提示以针刺为主的中医外治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同样具有一定优势。2捏脊疗法对大鼠督脉穴位皮肤肥大细胞激活的即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大椎穴及至阳穴的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率在轻刺激组及重刺激组均较空白组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命门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在重刺激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而上述现象在注射色甘酸钠溶液(屏蔽组)后均消失,且各组间肥大细胞总数、脱颗粒数及脱颗粒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经过3周连续捏脊干预后,在外周中,重刺激组与空白组间比较至阳穴及命门穴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上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阳穴的重刺激组较轻刺激组亦有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免疫组化结果均发现在至阳穴局部CB1的蛋白表达中刺激组与空白组、轻刺激组比较显著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刺激组与轻刺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命门穴局部CB1的结果则表明中刺激组与空白组、轻刺激组间比较显著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刺激组较空白组的CB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在中枢,各组大鼠海马脑区CB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B2蛋白表达轻、中、重刺激组均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大脑中,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FAAH)的表达重刺激组与轻刺激组、空白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中刺激组与空白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4捏脊组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干预1个月后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量表中的社交和参加集体生活的能力评分,分值明显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增加幅度较其后2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捏脊疗法的即刻效应能使得大鼠背部大椎、至阳、命门穴位局部体表肥大细胞脱颗粒,且该效应与捏脊的刺激强度相关,刺激强度越大脱颗粒现象越明显。2捏脊疗法对大鼠背部大椎、至阳、命门穴位局部体表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即刻效应,能被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所阻断。3在三周的疗程作用下,捏脊疗法的重刺激能显著促进大鼠背部大椎、至阳、命门穴位局部体表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且较强的捏脊刺激能使得大鼠督脉至阳穴及命门穴的内源性大麻素受体CB1及CB2的表达增加。4在三周的疗程作用下,捏脊疗法使得大鼠脑内海马区的CB2受体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同样与刺激强度相关。5三周的捏脊疗法后,使得大鼠脑内皮质区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FAAH)的表达增加,且与刺激强度相关。6捏脊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社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这种改善效应在干预的前1个月作用较为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娜;孙强;康馨;周威;徐竹蔚;;肥大细胞新角色[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年12期

2 许乐仁,高登慧,欧德渊;家禽的肥大细胞[J];中国兽医杂志;2002年05期

3 贾荣莉;牦牛肺肥大细胞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1998年07期

4 安云庆;滕树华;;肥大细胞研究的进展[J];首都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5 吴翰桂;肥大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1992年03期

6 汝小美;肥大细胞的起源和分化[J];免疫学杂志;1992年03期

7 汝小美;肥大细胞的分化及其调节[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8 顾恒;;PUVA照射对肥大细胞的影响:PUVA抑制由化合物48/80或刀豆球蛋白A所致的小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7年01期

9 刘炳乾;;一个被忽视的组织肥大细胞部位——人体鼓膜[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年03期

10 尹明黎;朱蓬第;;肥大细胞与宫内节育器(IUD)[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换伟;雷鹏程;蔡有龄;;儿童肥大细胞瘤1例报告[A];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胡薇薇;徐莉莎;潘杰;陈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脑内肥大细胞和组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辛文文;高姗;康琳;王景林;;基于水母发光蛋白的肥大细胞传感器的构建[A];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鞠文博;李淑波;周艳;;不同动物肥大细胞光镜的结构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炜;;犬肥大细胞瘤一例[A];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杜宏超;张迪;林德贵;;犬皮肤肥大细胞瘤的分期和分级[A];第六届西部宠物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7年

7 姚伟;杨洪伟;;机械刺激引起肥大细胞网络中钙波传递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贾雪梅;贾友苏;王惠珠;;大鼠淋巴结内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9 曾跃平;马东来;;肥大细胞瘤伴“炎焰征”1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黑子清;;肥大细胞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山;肥大细胞处于免疫系统抗病第一线[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邱曙东 通讯员  顾海鹰 徐建青;人体肥大细胞成为心脏卫士[N];解放日报;2006年

3 ;美国科学家发现肥大细胞有抗菌功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相关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刘景峰;张庆勇:成功从“心”开始[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莉;基于肥大细胞应激效应探讨捏脊疗法对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李志清;小鼠肥大细胞的胚胎起源及腹腔肥大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王志云;哮喘肥大细胞IL-18、嗜碱性粒细胞IL-18和树突状细胞TLR4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4 冯四洲;小鼠肥大细胞基因表达特征及新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MMCP-10克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5 郭潮波;人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临床、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6 胡薇薇;肥大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变化及其对神经元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慧云;IL-12对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表达和介质分泌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7年

8 杨文忠;物理刺激下肥大细胞的响应以及液体混合物的有效质量密度[D];复旦大学;2006年

9 呼格吉乐图;家兔肥大细胞的分布定位及超微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蒋栋磊;基于肥大细胞传感器检测食品过敏原蛋白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侠;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腧穴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张家静;Septin11对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金灵芝;朊蛋白对Apc~(Min/+)小鼠肠道成瘤的影响及肥大细胞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4 徐鹏飞;人外周血祖细胞源性肥大细胞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郑开宇;白细胞介素-1在人肥大细胞参与人支气管上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6 彭海森;RNAi抑制CCR3基因对小鼠肥大细胞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年

7 李娟;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的肥大细胞分泌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8 钱青青;HMGB-1激活肥大细胞致中枢炎症作用与RAGE/NF-κB信号通路相关[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9 苏发生;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负向调控FcεR1信号活化和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性反应[D];浙江大学;2017年

10 侯萍;硒缺乏致鸡空肠及肠黏膜肥大细胞损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5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75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