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配穴电针对髓核源性腰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远近配穴电针对髓核源性腰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大鼠病理模型,探讨远近配穴、远部取穴、近部取穴电针对其痛行为学、脊髓形态学及脊髓水平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自体髓核放置于左侧硬脊膜与脊神经根移行处,注意使其对硬脊膜和脊神经根无压迫,建立髓核源性腰痛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远近穴组、近穴组、远穴组。远近穴组取双侧L5夹脊穴(Ex-B2)、大肠俞(BL25)、委中(BL40)和昆仑(BL60);近穴组取双侧L5 Ex-B2和BL25;远穴组取双侧BL40和BL60。电针治疗组大鼠每天电针1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天。于术前1天和术后3、5、7天对其进行痛行为学观察,测定各组大鼠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和机械缩爪阈值;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 HE)观察各组大鼠术后7天的脊髓形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观察术后7天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OX2 mRNA和EP2 MRNA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术后7天各组大鼠后角左侧小胶质细胞及COX2的表达变化。结果:1痛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自体髓核移植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5天的热刺激爪退缩阈值明显降低(P0.05);术后5、7天与模型组比,所有治疗组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远近穴组近穴组远穴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天的机械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持续至术后7天;术后3天所有治疗组机械缩爪阈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近穴组与模型组之间的MWT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术后5、7天所有治疗组机械缩爪阈值升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之间比较,远近穴组与近穴组疗效接近,术后5天,二者均与远穴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后7天,远近穴组与远穴组有显著差异(P0.05)。2脊髓形态: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术后7天模型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核偏移或消失,可见细胞呈簇状排列,部分尼氏体消失,出现囊腔样变化或空腔;假手术组可见轻微损伤。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仍见囊腔样变化或空腔、部分尼氏体消失,但细胞排列较规律,损伤程度减轻。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胶质细胞的染色增强,胞体变大,细胞数增多,光密度明显上升(P0.05)。假手术组中的小胶质细胞光密度与正常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下降的趋势。治疗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OX2蛋白的染色增强,COX2的光密度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电针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从趋势可以看出远近穴组、近穴组下降的趋势比远穴组更加明显。结果提示:与电针远穴组相比,电针远近穴组、近穴组抑制小胶质细胞及COX2表达的作用趋势更明显。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OX2在脊髓有基础表达,模型建立后,COX2的荧光表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中的COX2的表达减弱。小胶质细胞在正常脊髓中有基础表达;术后7天小胶质细胞荧光表达增强,电针治疗后其表达减弱。在结果中发现COX2与小胶质细胞有共同的表达区域。5 RT-PCR结果显示:COX2 mRNA在大鼠脊髓中有基础表达,造模7天后COX2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后远近穴组和近穴组的COX2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远穴组未见明显下降。远近穴组和近穴组的COX2 mRNA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电针远近穴组、近穴组的治疗作用优于远穴组。EP2 mRNA在大鼠脊髓中有基础表达,造模7天后EP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后EP2 mRNA未见明显下降,但有下降趋势。结论:无论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远近配穴电针均能可下调自体髓核移植所导致的脊髓小胶质细胞和COX2的高表达水平,减轻对脊髓的损伤,提高热刺激爪退缩阈值和机械缩爪阈值,发挥针刺的镇痛抗炎症作用。在电针的疗效结果中,远近配穴和近部取穴的疗效接近,且优于远部取穴,可为临床针灸治疗腰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电针 腰痛 炎性痛 髓核 脊髓后角 小胶质细胞 环氧化酶2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32
- 综述一 针刺治疗腰痛的研究现状11-17
- 1 实验研究11-13
- 2 临床研究13-17
- 综述二 远近配穴法研究进展17-22
- 1 腧穴配伍17-18
- 2 远近配穴法18-22
- 综述三 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22-27
- 1 小胶质细胞活化22-24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小胶质细胞24-25
- 3 针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胶质细胞的影响25-27
- 参考文献27-32
- 前言32-35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远近配穴电针对自体髓核移植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35-63
- 1 材料35-38
- 2 方法38-47
- 3 结果47-53
- 4 小结53-54
- 5 讨论54-63
- 结语63-64
- 1 结论63
- 2 存在问题与不足63-64
- 参考文献64-72
- 附录72-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一星,王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调控[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8期
2 李小媚;李爱萍;;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J];解剖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杨逢春;显示小胶质细胞方法的改进[J];解剖学研究;2002年02期
4 袁琼兰,郭勇,王琼,邓莉,高小青,余鸿,古元;小胶质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和鉴定的初步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刘锋,朱长庚;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6 蒋平,彭艳,倪健,向正华,焦炳华;小胶质细胞蛋白质组三维分离方法的建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作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5年02期
8 魏桂荣,张敏,董继华,梅元武,刘仁刚;构建一种高产量小胶质细胞体外纯化培养的方法(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1期
9 赵洋;孙素真;;小胶质细胞和癫痫[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王均辉;孙峰波;秦绿叶;岳鑫;于常海;;异常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特征与功能[J];生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书珍;李雪梅;牛文泽;陈翔;王果;李泽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区内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意义[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捷;刘勇;张蓬勃;肖新莉;吕海侠;李敏杰;康前雁;邓美英;;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来源[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3 贾思远;雷露雯;王克万;王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在离体海马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与定位[A];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锋;朱长庚;刘庆莹;;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在致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赵天智;;血清白蛋白刺激小胶质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赵敏;袁云;赵培园;李t
本文编号:271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