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规范性研究观察,归纳整合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方案,评价其对水液缺乏性干眼的疗效。方法:本题采用随机、平行设计的对照研究,将60例水液缺乏性干眼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1(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2(中药组)采用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治疗组(针药联合组):治疗组将针刺组与中药组相结合。三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的干症状积分、BUT试验、角膜染色、Schirmer试验及中医主症的指标,进行优效性检验。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BUT试验、角膜染色、Schirmer试验、中医主症均有改善,除对照组1白睛微红症状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各项治疗前后比较改善程度明显,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BUT试验方面,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SD两两比对,治疗组与对照组1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角膜染色方面,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1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Schirmer试验方面,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中医主症方面,干涩症状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1比较、两对照组间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久视症状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睛微红症状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照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应用x2检验对由症状积分所得出的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0%、80%。(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单纯针刺治疗和单纯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对水液缺乏性干眼均有治疗效果。三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眼表炎症,促进泪液分泌,增强泪膜稳定性。2..在改善中医主症方面,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具有疗效优势。单纯中药清眩润目饮长于改善不耐久视及白睛微红的症状。单纯针刺治疗长于改善干涩不适症状。3.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对水液缺乏性干眼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清眩润目饮,而单纯中药清眩润目饮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关键词】:水液缺乏性 干眼 中药 针刺 清眩润目饮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6.7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2
- 文献综述12-20
- 1. 现代医学对干眼的研究进展12-16
- 1.1 发病原因12-13
- 1.2 发病机制13-14
- 1.3 药物治疗14-15
- 1.4 非药物治疗15-16
- 2. 祖国医学对干眼的研究进展16-20
- 2.1 病因病机16-17
- 2.2 治疗17-20
- 临床研究20-29
- 1. 目的20
- 2. 资料与方法20-24
- 2.1 临床资料20
- 2.2 实验病例的选择标准20-21
- 2.3 评定方法21-23
- 2.4 分组23
- 2.5 统计分析23-24
- 3. 结果24-29
- 3.1 一般资料比较24-25
- 3.2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25-26
- 3.3 组间数据比较26-28
- 3.4 总疗效比较28-29
- 讨论29-37
- 1. 水液缺乏性干眼的发病机制29-31
- 1.1 西医学发病机制29
- 1.2 中医学发病机制29-31
- 2. 针刺联合中药清眩润目饮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的相关理论探讨31-33
- 3. 研究结果分析33-35
- 3.1 治疗前后数据分析33
- 3.2 组件数据分析33-35
- 3.3 总疗效分析35
- 4. 展望35-37
- 结论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3
- 附录43-4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4-47
- 个人简历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启国,刘祖国;干眼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J];眼科研究;2004年04期
2 袁进;陈家祺;;加强和规范干眼的临床研究[J];眼科;2010年03期
3 张海侠;李艳芳;胡东燕;;儿童干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03期
4 赵晶晶;闫筠;李建平;鲍震;;天津市公安民警干眼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13年11期
5 李鹏;安晓;陈雪艺;马金凤;马效工;;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眼表异常的相关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12期
6 陈海娥;赵邯英;赵玉霞;亢丽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调查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6年04期
7 杨华;张娟娟;朱秀萍;;65岁以上人群干眼发病的调查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年03期
8 骆非;邹留河;;儿童干眼的初步研究[J];眼科;2006年06期
9 张宏;陈雪艺;;乌鲁木齐地区干眼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10 陈健聪;梁翠萍;黄燕然;;42例干眼误诊临床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立科;朱志容;;干眼仪在眼科临床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叶晓芳;洪佳旭;牟U,
本文编号:27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