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本文关键词:昆明地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昆明地区痤疮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探讨痤疮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联性,为昆明地区痤疮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防护提供体质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2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到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所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279例。在医生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住时间等基本资料,睡眠及饮食习惯,中医体质量表,痤疮患者中医证型判定表等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痤疮患者中医证型判定表判定患者中医证型,根据中医体质量表得分判定患者体质类型,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昆明地区痤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医证型类型分布及证型与体质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女性痤疮患者中青春期后组占比(37.3%)大于男性痤疮患者中青春期后组占比(21.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不同性别痤疮患者的痤疮级别构成差异显著(P=0.0000.01),男性痤疮患者多为III度、IV度的重度痤疮,男性痤疮患者中皮损严重等级IV度的比例(41.3%)较女性(9.4%)高。不同年龄组痤疮患者的痤疮级别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440.05)。2痤疮患者中偏颇体质占大多数(81%),正常平和质较少(19%);痤疮患者体质类型单一体质占比60.93%,兼夹体质39.07%。对于兼夹体质,本次调查只取分数最高的体质类型。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不同(P=0.0000.01),具体分布依次为:湿热质99例(35.5%)、平和质53例(19%)、阴虚质44例(15.8%)、阳虚质35例(12.5%)、气郁质18例(6.5%)、痰湿质8例(2.9%)、特禀质6例(2.2%)、血瘀质4例(1.4%)。不同性别痤疮患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80.05)。不同年龄段痤疮患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280.05)。在昆明居住时间不同的痤疮患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居住5年以上的患者阴虚质占比较大。熬夜与不熬夜的痤疮患者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熬夜的痤疮患者中偏颇体质占比较不熬夜的痤疮患者中更高。嗜食辛辣食物者与不嗜食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0.05)。嗜食甜品食物者与不嗜食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0.05)。嗜食油腻食物者与不嗜食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嗜食油腻食物的痤疮患者中湿热质占比(44.6%)较不嗜食者中湿热质占比(32.7%)高。嗜食油炸、烧烤食物者与不嗜食者的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5),嗜食油炸、烧烤食物的痤疮患者中阴虚质占比(22.6%)高于不嗜食者中阴虚质占比(12.8%)。不同痤疮级别的痤疮患者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级别为I度的轻度患者中,平和质占比(71.4%)大,其次为湿热质(14.3%)与阴虚质(14.3%),体质类型构成较简单;级别为II度、III度、IV度的中重度患者中,湿热质占比大,体质类型构成相对复杂。3痤疮患者中医证型分类构成不同(P=0.0000.01),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证154例(54.1%)、冲任失调证61例(21.9%)、风热证28例(17.2%)、血瘀或痰凝证19例(6.8%)。不同中医证型的痤疮患者体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风热证中平和质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三证;湿热证与血瘀或痰凝证中湿热质占比最大;冲任失调证中阴虚质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三证。湿热质与湿热证关联较密切,阴虚质与冲任失调证、平和质与风热证之间关联性较明显,其余证型与体质间关联性不明显。结论:1昆明地区痤疮患者多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以湿热质最多,其次为阴虚质、阳虚质。2昆明地区痤疮患者性别、年龄组与体质类型无关联性;在昆明居住时间与体质类型有关联性;熬夜、嗜食油腻类食物、嗜食油炸烧烤食物都与体质类型有关联性;痤疮患者的痤疮级别、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有关联性。
【关键词】:痤疮 中医体质 中医证型 关联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5.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临床调查研究10-33
- 一 临床资料10-12
- 二 研究方法12
- 三 结果与分析12-27
- 四 讨论27-31
- 五 结论31-32
- 六 问题与展望32-33
- 参考文献33-34
- 文献综述34-43
- 一 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34-37
- 二 痤疮的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概况37-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48
- 附表1 中医体质调查表43-46
- 附表2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与标准46-47
- 附表3 痤疮患者中医证型判定表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aryati I.;Jacinto S.S.;罗素菊;;需口服异维A酸第二疗程治疗的菲律宾痤疮患者的情况[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3期
2 王丽梅;;400例痤疮患者的某些第二性征异常的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6期
3 季梅;李明;;痤疮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8期
4 李瑞英;;痤疮患者治疗费用与疗效关系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6期
5 曾燕,蒋艳霞,郑金锋,王兴友,胡维诚;痤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的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02期
6 於如军,周英芹,徐扣风;外在因素对131例痤疮患者影响情况的调查[J];皮肤病与性病;1999年04期
7 雷兴,尹丽云,侯文海;异维Α酸对痤疮患者的白介素1α的影响[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5年01期
8 Placzek M.;Arnold B.;Schmidt H. ;K. Degitz;李晓莉;;男性痤疮患者血清17-羟黄体酮升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3期
9 张永祥;;痤疮患者血清睾酮的表达与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金娟娟;;健康教育在美容门诊痤疮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怀亮;韩锋;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3003例门诊痤疮患者发病年龄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车敦发;;痤疮患者性激素检查与内分泌功能评估的时机方法选择和治疗对策[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何丽莎;路永红;高诗燕;陈前明;吴波;周培媚;卞彩云;蒋存火;保勇;吕艳;尹亚非;;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鉴定微生物及药敏试验研究[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林新瑜;王尚兰;向雪岑;;寻常痤疮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研究[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张理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痤疮经验探讨[A];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樊昕;姚美华;郄金鹏;岳丹霞;韩悦;杨蓉娅;;Omnilux红蓝光对痤疮患者皮肤效应的定量评价[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黄联继;易建平;;1014例青年学生痤疮的诱发、加重等相关因素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汪小敏;邵祺;张建平;胡佳圆;;紫外线、热喷雾联合中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吴琰瑜;;痤疮患者皮损类型及皮损严重程度与皮肤生理参数相关性的研究[A];美丽人生 和谐世界——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小燕;吴文娟;杨婷;杨成;张丽;何黎;;HSD3B1基因多态性rs6203与高原地区汉族痤疮患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熊南江;痤疮患者的自我防护[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王文龙;长痘皮肤:洗脸水里加点盐[N];健康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敬霞 通讯员 李学燕;不惑之年长痤疮 不是强壮是瘀滞[N];保健时报;2006年
4 杜恩 程守勤;痤疮患者要防过多日晒[N];健康报;2004年
5 郭旭光;治疗痤疮验方[N];民族医药报;2001年
6 贾超;长痤疮少吃海带[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7 副主任医师黄军;除“痘”饮食要诀[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孙鸿理;与“小痘痘”说“拜拜”[N];健康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邹云;昆明地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2 丁薇;非那雄胺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3 陈思华;痤疮患者血清中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的检测[D];广州医学院;2009年
4 李蕾蕾;长春市青少年痤疮现况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徐继鹏;云南汉族痤疮与Ⅱ型5α-还原酶基因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6 李陶强;进行性斑状色素减少症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发病机制初步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林玲;痤疮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其与IL-8、TNF-α的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昆明地区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