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新教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郑日新教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目的总结导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2方法2.1通过梳理导师的家族传承脉络与文化、家传医学思想、以及导师的教育背景和治学理念,探寻导师的学术渊源。2.2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和跟师学习,总结导师辛凉养阴学说的理论和治疗咽喉外感热病临床经验。2.3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辛凉养阴法对温病的作用,并推断可能的作用机制。3结果3.1导师的学术渊源:通过对导师的家传医学传承体系以及习医经历的梳理,厘清了其学术渊源。(1)新安郑氏喉科的学术渊源新安郑氏喉科的传承脉络:新安郑氏自明中叶始执大小方脉,历500年,代有传人,尤自清康熙年间执喉科后,以喉科名,医家辈出,著述博丰。导师郑日新教授是郑氏医学第十四代、喉科(南园)第九代传人。新安郑氏喉科的家风医风:新安郑氏喉科的家风是“善、贞、白”,医风是“一腔浑是活人心”。新安郑氏喉科的学术思想:新安郑氏喉科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主要有:辛凉养阴治疗咽喉外感热病、养阴清肺治疗咽喉疫病、三针学说、十二字审证学说、药贵中病说、命门水火贵阴说。导师自幼即接受家传医学以及郑氏家风医风的熏陶,更有其伯父郑景岐教授的亲临传授,均对导师传承家传医学,总结、挖掘和发扬郑氏喉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名师大家的学术思想导师除接受家传医学的教育外,尚经历了安徽中医学院的中医本科教育、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硕士教育、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师资班教育以及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教育等,先后跟师侍诊程亦成主任、王乐S教授、巴坤杰教授、干祖望教授、谭敬书教授等。他们对导师学术思想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导师的治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导师的著述、论述进行梳理,总结导师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导师的治学理念和方法具体体现在“重经典”、“宽基础”、“精专业”三个方面。3.2导师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最早见于郑梅涧《重楼玉钥》,其子郑枢扶在《续重楼玉钥》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导师根据经典,结合现代研究以及临床经验,对咽喉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辛凉养阴法的特性做了进一步的阐微,并通过临床案例的举隅,阐明导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1)对咽喉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导师认为:咽喉诸病,皆伤于风;热郁肺胃是其病机关键;气滞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风痰则是其发展的病理产物。(2)对咽喉外感热病的治疗认识:导师认为当“辛凉而散,兼养阴以制之”,即“辛凉养阴”。此法强调以养阴为贵,忌辛温发散,慎用苦寒清热,具有“拦定风热,气血并治”和“未病先防”的作用。(3)导师临床医案的举隅:列举了导师运用辛凉养阴法选药组方治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喉关痈(扁桃体周围脓肿)、喉喑(急性喉炎)、鼻渊(急性鼻窦炎)、脓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耳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蛇串疮(Hunt’s综合征)等疾病,体现了导师辛凉养阴治疗咽喉外感热病(耳鼻咽喉口齿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学术思想。3.3新安郑氏喉科辛凉养阴法对温热病家兔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基于辛凉养阴法选药组方的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温热病模型家兔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实验家兔的体温、ELISA法检测家兔血清中IL-1、IL-10、TNF-α的含量,以及HE染色法观察家兔肝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验证基于郑氏辛凉养阴法的紫正地黄散加减方的疗效,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新安郑氏喉科辛凉养阴法的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温热病模型家兔具有解热作用;能下调温热病模型家兔血清中IL-1、TNF-α含量,同时上调血清中IL-10的含量;并能改善温热病模型家兔的肝肺损害。这些作用在卫、气分证期尤为明显。4结论4.1导师学术渊源深厚,对导师的学术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2通过文献比较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了辛凉养阴学说的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4.3郑氏辛凉养阴法对温热病模型家兔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IL-1、TNF-α、IL-10的含量来实现。4.4郑氏喉科辛凉养阴法可作为咽喉外感热病的治疗原则,本治则强调的“拦定风热,气血并治”,早期防治,把握气分关,对体会外感热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郑氏喉科 辛凉养阴法 咽喉外感热病 动物模型 经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76.1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英文缩略词表14-15
- 前言15-16
- 第一部分 郑日新教授简介及学术思想渊源16-27
- 1 导师郑日新教授简介16
- 2 导师郑日新教授的从医之路16-17
- 2.1 幼承庭训,立志中医16
- 2.2 自学为医,初惠乡民16-17
- 2.3 系统学习,奠定基础17
- 2.4 广泛拜师,各取所长17
- 3 郑日新教授的学术渊源17-22
- 3.1 家学渊源17-21
- 3.2 师承渊源21-22
- 4 郑日新教授的治学理念和方法22-27
- 4.1 重经典22-24
- 4.2 宽基础24-26
- 4.3 精专业26-27
- 第二部分 郑日新教授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经验总结27-44
- 1 外感热病因机证治的沿革27
- 2 辛凉养阴法简介27-28
- 3 郑日新教授对辛凉养阴法的认识28-35
- 3.1 风、热、瘀、痰是咽喉外感热病的病理因素28-32
- 3.2 咽喉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32
- 3.3 辛凉养阴是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原则32-35
- 4 郑日新教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温热病举隅35-44
- 第三部分 辛凉养阴法对温热病家兔模型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44-60
- 1 技术路线图44
- 2 实验材料44-45
- 2.1 实验动物44
- 2.2 实验药品44-45
- 2.3 实验器材45
- 2.4 实验试剂45
- 3 实验方法45-49
- 3.1 紫正地黄散加减方的配置45-46
- 3.2 动物选择与分组46
- 3.3 内毒素血症家兔模型的复制46
- 3.4 治疗46
- 3.5 标本采取46-47
- 3.6 检测指标47
- 3.7 检测方法47-49
- 4 统计方法49-56
- 4.1 实验结果50
- 4.2 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实验家兔解热作用的研究50-51
- 4.3 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实验家兔血清IL-1、IL-10、TNF-α 的影响51-53
- 4.4 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温病模型家兔肺脏的保护作用53-54
- 4.5 紫正地黄散加减方对温病模型家兔肝脏的保护作用54-56
- 5 讨论56-59
- 6 结论59
- 7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59-60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60-64
- 附件: 综述 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64-70
- 参考文献68-70
- 致谢70-71
- 个人简历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桐茂;李丹;唐方;;外感热病辨治特点辑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杨进;;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J];陕西中医;1988年11期
3 黄梅林;;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J];中医药研究;1989年05期
4 李民健;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J];吉林中医药;1994年05期
5 刘凤英;中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50例[J];编辑之友;1996年06期
6 赵坚;小儿外感热病的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7 程磐基;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京安,苗青;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9 王庆胜,权东烈;外感热病表里辨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燕;小儿外感热病后期的中医调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朱胜君;王焱;杜省乾;刘桂缺;;外感热病学说的滥觞[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2 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三维辨证[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庄壮锋;;对岭南外感热病的粗浅认识[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志祥;叶勇;李云华;罗庆文;陈乔林;;陈乔林外感热病辨治心得介绍[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杨进;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兰才;;论内外相因疾病观在外感热病辩证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8 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群林;向中一;;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A];2007’纪念温病学家吴鞠通诞辰25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黄家诏;;探析热病与六经辨证[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继昌;外感热病的瘥后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分类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曹东义 王生茂 郭双庚 王振瑞 王丽;外感热病传变规律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炎症反应是外感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李学铭;病机19条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热论(节选)[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治则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永林;贾斌教授开阖枢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鲁美君;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鸿涛;肺肠相关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颜志诚;台北地区外感热病证治特点与湿热体质人群调查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孔茜岚;外感热病的外治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刘柳;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若会;郑日新教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薛燕星;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蒲辅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及传承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3 何嘉文;由发病过程与用药看外感热病的寒温统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梁月豪;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袁志国;《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名及其演变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孙丽娜;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热病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杨小军;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徐永红;李学麟导师外感热病学术经验总结[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9 刘美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马可迅;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郑日新教授运用辛凉养阴法治疗咽喉外感热病的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