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围绕阴阳为主要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探索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阴阳虚衰状况,并采用临床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瘙痒患者血清P物质、IgE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一: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患者,符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纳入标准,通过填写《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横断面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集证候症状、舌脉等相关信息,将采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温阳通络方和皮肤病血毒丸治疗,两组均联合外用硅霜乳剂,以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2周)、治疗后进行瘙痒、干燥等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并于结束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指标变化。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及IgE水平。结果研究一:本次调查共收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例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平均年龄66.16岁,平均病程是49.93个月,病程大于1年的患者占72%。所调查的100例患者的阴阳证候辨证分型中,阴虚型共11例,占11%,,阳虚型共66例,占66%,阴阳两虚型共23例,占23%;无兼夹证候的共有19例,有兼夹证候的共有81例,其中兼有痰浊阻络证的共有46例(56.8%),湿热蕴结证的26例(32.1%),瘀血阻络证的9例(11.1%)。患者的相关症状按症状频数排序,出现最多的症状前五位为神疲乏力(81)、畏寒肢冷(79)、舌淡胖(77)、夜尿频多(76)、失眠(76)。研究二:本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2周、4周后,瘙痒总分、干燥总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在瘙痒程度、瘙痒部位、瘙痒频率方面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和IgE水平比治疗前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干燥症状积分仍比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患者,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结论1.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患者所占比例(66%)远大于单纯阴虚型患者,患者中出现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频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重视。2.温阳通络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肤干燥、瘙痒症状积分,是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方剂,取效与调节P物质和IgE水平变化无显著相关。该方法安全可靠,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阳虚 温阳通络方 病络 横断面调查 临床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5.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英文缩略语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44
- 一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研究概况11-24
- 二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概况24-33
- 三 病络-络病理论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上的应用33-44
- 前言44-45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5-63
- 一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研究45-52
- 1 研究对象45
- 2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45-47
- 3 研究方法47
- 4 结果47-50
- 5 结果分析50-52
- 二 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52-63
- 材料和方法52-56
- 1 研究对象52-53
- 2 研究方法53
- 3 观察方法和指标53
- 4 疗效评定53-56
- 5 P物质和IgE水平检测56
- 6 不良事件56
- 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56
- 结果56-63
- 1 一般情况分析56-57
- 2 症状积分比较57-60
- 3 临床疗效比较60
- 4 P物质和IgE水平检测结果60-61
- 5 不良反应61
- 6 结果分析61-63
- 第三部分 讨论63-77
- 一 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理论探索63-71
- 1 阳气亏虚是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生的前提条件63-66
- 2 阳虚络阻是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关键病机66-68
- 3 老年皮肤瘙痒症络脉为病的微循环表现68-69
- 4 温阳通络、除湿止痒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69-71
- 二 温阳通络方的方义药理分析71-76
- 三 不足和展望76-77
- 结语77-78
- 参考文献78-86
- 附一:老年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86-88
- 附二:止痒颗粒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表88-108
- 致谢108-109
- 个人简历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锋;;温潜温通之法治疗阳虚型原发性高血压4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2 颜仁熙;肝阳虚型排卵期腹痛[J];四川中医;1983年05期
3 周明灿;阳虚型肺痨一例治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4 王韶荣;阳虚型高血压治验1例[J];江西中医药;1994年S1期
5 丁如钢,尚炽昌,李振海;头晕病心阳虚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04年11期
6 李树清;李帆;;扶阳固本法治疗阳虚型慢性肺心病8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03期
7 孙均遂;遗尿散治疗成人阳虚型遗尿症10例初步报告[J];新医学;1976年04期
8 陈惠藩;;羊肉爵床汤治疗阳虚型背疽46例[J];福建中医药;1981年06期
9 吴琼;邵春林;刘永明;王肖龙;;四逆汤加减治疗阳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12期
10 陈曙霞;常佩伦;郑新娟;陈铭生;谢秀兰;陈美芳;;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瘀、阴虚、阳虚型的若干指标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其斌;陈翠萍;;保心康治疗气阳虚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树清;;扶阳法治疗阳虚型慢性肺心病86例疗效观察[A];著名中医学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暨纪念吴佩衡诞辰120周年(1888-2008)论文集[C];2009年
3 李粉萍;薛敬东;何瑾瑜;杨跃青;;脐火疗法治疗阳虚型鼓胀病(乙肝肝硬化腹水)120例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吴琼;邵春林;刘永明;王肖龙;;四逆汤加减治疗阳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周男华;;温潜法在阳虚失眠治疗中的运用[A];睡眠研究:传统与现代——第四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崇山;冯桂贞;重视阳虚型及瘀血型高血压[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邹志东 仲英;中医治疗阳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概况[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佳凝;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董琴晖;加味六磨汤灌肠治疗阳虚型癌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张萍;阳虚与非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王丹;肉桂治疗阳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军军;扶阳定悸汤治疗阳虚型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