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塑形夹板的设计及临床疗效评价
本文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塑形夹板的设计及临床疗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基于小夹板“弹性固定”原理及“动静结合”固定理论,设计制作一种固定牢靠、贴附性、塑形性好,且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解剖型塑形夹板,旨在解决超肩关节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存在固定不牢靠、易滑落、腋下受卡压等不足。将其不断完善后应用于临床,评价疗效,旨在为解剖型塑形夹板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丰富了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设计制作出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塑形夹板,以60例老年(≥60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肱骨近端骨折住院病例60例,其中女43例,男17例,年龄分布60-78岁。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周。随访24周,分别对疼痛、日常生活受限程度、肌力、肩关节活动情况,以及治疗4周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和12周、24周后骨痂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患肢因素方面无明显差异。随访24周,按照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治疗组总评分为(73.08±7.38)分,对照组总评分为(65.62±8.80)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日常生活情况、疼痛、肩关节活动情况、骨痂生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都较对照组为优,对照组在骨折的复位方面较治疗组为优。三角肌力量恢复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访24周发现,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在疼痛的缓解、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骨痂生长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法;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法在骨折的对位方面更有优势,肌力的恢复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在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手法复位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固定牢靠,获得可靠临床疗效,且具有塑形性、贴附性、舒适性好、佩戴方便、价格低廉、调整次数少的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小夹板 治疗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缩略词表9-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 解剖型塑形夹板的设计制作12-14
- 1 设计原理—“弹性固定”原理12
- 2 依据设计原理建立假想模型12
- 3 依据假想模型特点建立解剖型塑形夹板的石膏模型12
- 4 依据石膏模型制作解剖型塑形夹板12-14
- 第二部分 解剖型塑形夹板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14-34
- 临床资料14-16
- 1 病例来源14
- 2 诊断标准14
- 2.1 中医诊断标准14
- 2.2 西医诊断标准14
- 3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4-15
- 4 研究病例排除标准15
- 5 病例的剔除标准15
- 6 病例的终止脱落与处理15-16
- 6.1 病例的终止15
- 6.2 终止病例的处理15
- 6.3 病例的脱落标准15
- 6.4 脱落病例处理15-16
- 治疗方法16-20
- 1 治疗组手法复位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16-17
- 1.1 复位前准备16
- 1.2 整复手法16
- 1.3 固定后护理及功能锻炼16
- 1.4 随访16-17
- 2 对照组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17-18
- 2.1 术前准备17
- 2.2 手术方法17
- 2.3 术后护理及康复17-18
- 2.4 随访18
- 3 疗效评定标准18-19
- 3.1 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18
- 3.2 骨痂生长评判标准18
- 3.3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18
- 3.4 骨折复位优良标准18-19
- 4 统计分析19-20
- 结果20-23
- 1 基线资料20-21
- 1.1 性别构成比较20
- 1.2 平均年龄比较20
- 1.3 患肢因素比较20-21
- 1.4 骨折类型比较21
- 2 CMS各项评分21
- 3 CMS总积分21-22
- 4 骨痂生长22
- 5 骨折复位22
- 6 骨折临床愈合情况22-23
- 讨论23-34
- 1 解剖型塑形夹板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及依据23-25
- 1.1 设计原理及依据23-24
- 1.2 结构特点及原理应用分析24-25
- 2 影响老年人PHF治疗的因素25-27
- 2.1 治疗方案的选择25
- 2.2 临床研究依据25-26
- 2.3 治疗方法本身的优缺点26-27
- 3 祖国医学对PHF的认识27-28
- 4 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性PHF的临床疗效及作用原理28-30
- 4.1 解剖型塑形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性PHF的临床疗效及分析28-29
- 4.2 提供骨折愈合的力学环境29-30
- 5 解剖型塑形夹板“弹性固定”促进PHF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0-31
- 6 解剖型塑形夹板“弹性固定”后微动存在的不足31-34
- 6.1 微动的诱发方式尚不确定31-32
- 6.2 微动的量难以控制32
- 6.3 微动的时机难以把握32
- 6.4 微动的方向32-34
- 结语34-35
- 正文参考文献35-39
- 附录39-46
- 文献综述46-56
- 综述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科研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立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对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04期
2 骆小云;汪永永;;手法整复加杉树皮外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5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01期
3 龙厚才;张华森;申连成;刘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年01期
4 胡彪;王克军;廖全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01期
5 蔡春水;刘燕洁;欧阳少勇;;手法整复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年24期
6 毕红宾;王永清;李毅;程鹏;王业林;赵志辉;杨志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年12期
7 颜翼;邱志龙;梁培雄;罗小中;陈实;戴海波;龙靓;邬江;徐永清;;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评估[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年06期
8 叶金标;;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植骨的疗效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22期
9 Santa Rabi;Nathan Evaniew;Sheila A Sprague;Mohit Bhandari;Gerard P Slobogean;;Operative vs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5年10期
10 张宏伟;毛兰芳;宋敏;赵希云;曹林忠;张晓刚;;组合卡肩式固定夹板的“弹性固定”原理及“动静结合”设计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向明;可控性微动的时间效应影响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李瑛;小夹板弹性固定对骨折愈合过程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永明;葛洪《肘后备急方》临证经验整理与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相道三;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邹善样;中医古代伤科诊断文献挖掘与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陈小微;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近期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刘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清玉;新型钢丝弹力夹板的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7 王宇恒;中医骨伤科整复固定技术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杨战京;手法复位塑型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本文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塑形夹板的设计及临床疗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