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08-11 23:0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经诊断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针刺配合隔姜灸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牵正、太阳、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毼、下关、合谷,留针30分钟。在施针完毕后,取老姜切成直径为7cm、厚度为0.5~0.8cm的薄片,将贴于患部处,将艾绒捏成圆锥型艾柱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当温热到达姜片,患者感到热时夹起。对照组不行隔姜灸操作,其他与治疗组相同。于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H-B量表积分、面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疗效进行分级评分。结果:1.治疗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0.45土5.19)d,对照组口角下垂症状的改善时间为(18.35±5.36)d。治疗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9.45±0.42)d,对照组额纹消失的改善时间为(19.26±0.47)d,治疗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5.15±0.39)d,对照组眼闭不全的改善时间为(12.58土0.43)d。两组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B量表积分下的Ⅰ级、Ⅱ级、Ⅲ级、Ⅳ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量表积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B量表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91.25土0.28)分,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75.35±0.42)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情绪指数评分为(23.05±0.23)分,对照组情绪指数评分为(18.47±0.31)分,且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的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能够有效改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提高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水平,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性的价值,可以广泛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健良;郭伟;;分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年19期

2 薛玫;;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J];中国水电医学;2007年01期

3 张海峰;茅贝珍;王怡心;陈艳琴;周慧;;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年23期

4 刘庆紫;;预测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几种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99期

5 于春刚;李健东;赵亮;刘喜歌;;复发性周围性面瘫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年06期

6 李娟;;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05期

7 肖芳;;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13期

8 萨日娜;;蒙医针灸结合蒙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39期

9 范丽华;;分期护理模式在周围性面瘫不同期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年S1期

10 周淼;;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7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召燕;;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进展[A];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李召燕;孙树香;;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进展[A];山东针灸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康浩然;姚卫杰;张治成;;面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薛跃华;徐正保;严秀友;;中颅底骨折致周围性面瘫24例分析[A];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5年

5 曲荣坤;;周围性面瘫治疗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马晓勇;丁玉梅;陈纬;;斑蝥外敷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26例[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沈志森;张宇园;王凯;;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A];2005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许荣正;王美萍;;周围性面瘫的辩证辩病定性定位与疗效[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沈志森;张宇园;邬振华;李幼珍;扬驱云;裘世杰;;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A];2007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小凯;;挑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志生;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例讨论[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刘宏玲;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张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曹会彦;川乌及草乌塞鼻治疗周围性面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刘立公 纪军;周围性面瘫,请找针灸大夫[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6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蔡晓刚;面瘫治疗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

7 李铃;治周围性面瘫验方[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8 本报记者 曹玉祥;中老年人伏夏谨防面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衣晓峰;筛选出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最佳方案[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衣晓峰 靳万庆;周围性面瘫电针疗法最佳方案[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多针浅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卫彦;不同针刺参数对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兔面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林育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与理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唐宏图;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后溪、地仓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5 薛玉斌;功能性电刺激恢复周围性面瘫兔眨眼功能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陈武将;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林凤英;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物理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李在渊;基于面手运动任务态fMRI技术研究“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机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10 晁秀华;局部应用壳聚糖—磷酸甘油—神经生长因子缓释凝胶联合静脉导管治疗大鼠面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炯范(RYU HYEONG BEOM);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仲海红;散寒解毒汤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颜妮;双侧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李仲;77例周围性面瘫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张涛;不同针刺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庄贞毅;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范莉丛;靳三针(面三针)结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张洁;基于LSCI技术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潘爱凤(Evelyn Purnomo);普通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张燕;照海透申脉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9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89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