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PINP、β-CTX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18 18:44
【摘要】:目的:此次研究通过观察蓉黄颗粒作用于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后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 I,β-CTX)水平的变化及中医临床证候和其他指标的变化,探讨蓉黄颗粒作用于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机制,为中医药延缓本病病情进展寻求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和纳入标准相符的非透析CKD-MBD且为肾虚湿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蓉黄颗粒组35例、对照组35例,并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降压、纠正贫血、抑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等治疗,同时佐以中药保留灌肠处理;蓉黄颗粒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配合本院蓉黄颗粒,服用方法统一为:一日三次,一次10g冲服。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的临床观察。在观察过程中,CKD-MBD疗效、肾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值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需登记在表,并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如血清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激素(immunoreactive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PINP、β-CTX,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同时检测记录正常组血清PINP、β-CTX的水平,根据实验结果运用SPASS21.0软件行相关统计分析,以判定疗效。结果:蓉黄颗粒组CKD-MBD疗效、肾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蓉黄颗粒组中医证候积分值随疗程的增加逐渐下降(P0.01),蓉黄颗粒组中医证候积分值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1)。蓉黄颗粒组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Ca、P、iPTH、Scr、BUN、eGFR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末上述指标有所改善,但均无差异(P0.05);治疗8周末除Ca、Scr、BUN、eGFR均改善(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12周末时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两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蓉黄颗粒组血清PINP、β-CTX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有所改善但无差异(P0.05)。结论:蓉黄颗粒对中医辨证为肾虚湿热证的非透析CKD-MBD患者的肾功能、CKD-MBD改善作用显著;非透析的肾虚湿热证CKD-MBD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明显比正常人群升高,可见此类患者骨代谢处于异常状态,而蓉黄颗粒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同时蓉黄颗粒还能改善实验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以及抑制SHPT,从而延缓CKD-MBD病情进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77.5
【图文】:

疗效比较,患者,疗效


.3 结果.3.1CKD-MBD 疗效的比较及分析两组患者 CKD-MBD 疗效的比较:见表 2 及图 1。表 2 两组患者 CKD-MBD 疗效比较 例(%)Tab.2 The information of comparing with two groups of curative effect of CKD-MBD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对照组 32 5(15.63) 16(50.00) 11(34.37) 21(65.63)蓉黄颗粒组 32 12(37.50) 15(46.88) 5(15.62) 27(84.38)注:总有效=显效+有效

疗效比较,肾功能,患者


表 3 两组患者肾功能疗效比较 例(%)Tab.3 The information of comparing with two groups of renal functio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稳定 无效 总有效对照组 32 5(15.63) 10(31.25) 8(25.00) 9(28.12) 23(71.88蓉黄颗粒组 32 11(34.38) 9(28.13) 9(28.12) 3(9.37) 29(90.63:总有效=显效+有效+稳定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患者


表 4 治疗 4 周末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Tab.4 The information of comparing with two groups of TCM syndrome on 4 weekendss组别 例数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对照组 32 0 0 7(21.88) 25(78.12) 8(21.88)黄颗粒组 32 0 1(3.13) 8(25.00) 23(71.87) 9(28.13):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下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亮;付拴虎;;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湿热证型的研究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24期

2 郭淑云;李郑生;;李振华治疗湿热证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9期

3 孙卫卫;刘尚建;崔谨;霍艳红;王越;王耀献;;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和尿MCP-1、IL-6关系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10期

4 徐德昌;;猪湿热证[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5 吴智兵;;试论湿热证的治法与治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金立中,李生涛,李同新;猪风湿热证的辨证施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1年06期

7 沈庆法;肾脏病湿热证的研究(续)[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刘德传,吴仕九;中医湿热证的研究进展及其方向[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S1期

9 王志斌;;湿热证治举隅[J];山西中医;1985年01期

10 陶汉华;;湿热证治概要[J];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伟;谢永祥;蓝芳;钟建;;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辩证与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5年

2 魏跃钢;闵仲生;莫祥银;王克宇;黄红娟;蔡恒骥;;雄激素性脱发湿热证40例毛发电镜的初步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3 柴文若;李宿根;;湿热证治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4 吴辉坤;李晓东;李之清;朱洁;黄蕾;舒梓心;吴登;蔡岳;;慢加急(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湿热证与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代谢组学比较研究[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5 余仁欢;;慢性肾脏病湿热证的临床调查研究[A];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6 郭淑云;;李振华教授治疗湿热证临床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刘敏;朱章志;戴莲仪;吴仕九;;消渴病湿热证探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刘玲霞;;湿热合剂治疗湿热证举隅[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赛美;李易崇;李伟华;;糖尿病湿热证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探讨——附1000例临床资料分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陈雪功;王辉;周雪梅;;唾液微炎症因子变化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山西中医学院 裴晋云 冯文全;湿热证治各有别[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河南中医学院 郭淑云邋鲁嵬;李振华治疗湿热证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陶春祥 陶钧;慢性胃病的湿热证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陶春祥;慢性胃病多湿热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陶U啠幌挠紊

本文编号:2796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96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c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