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少阳为枢”理论针刺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19:47
【摘要】:目的:在“少阳为枢”的理论指导下,观察以张沛霖名老中医少阳经经验穴为主针刺和常规针刺(阳明经取穴为主)两种方法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辨证属风热型贝尔氏麻痹急性期的7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以张沛霖名老中医少阳经经验穴为主)和对照组(阳明经取穴为主)两个观察组,每组均36人。以两组患者收治日(治疗前)的基线资料为参照,根据面部损伤评分和H-B分级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第7次、第14次、第21次后进行疗效观察评定。结果:1.治疗前: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病位构成比、病程、面部损伤评分以及H-B分级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7次后:(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以及H-B分级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面部损伤程度以及面神经功能恢复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H-B分级以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面部损伤程度的改善以及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没有差异。3.治疗第14次后:(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面部损伤程度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H-B分级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患者的面部损伤程度和疗效的改善上没有差异。4.治疗第21次后:(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和H-B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面部损伤程度改善及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上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9例,有效1例;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13例,有效6例。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以张沛霖名老中医少阳经经验穴为主的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以阳明经取穴为主)的两种治疗方法对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患者的治疗均有显著的疗效。2.以张沛霖名老中医少阳经经验穴为主针刺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以阳明经取穴为主),其治疗方法不仅避免了面部刺激,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且能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6
【图文】:

柱状图,疗效,柱状图,患者


图 1 两组患者治疗第 7 次后疗效柱状图治疗第 14 次后的比较1 治疗第 14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见表 14:表 14 两组患者治疗第 14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组别 例数 x ±S t P治疗组 36 5.78±4.02-2.123 0.037对照组 36 7.92±4.52注:经独立样本 t 检验,t =-2.123,P =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第 14 次治疗后,治疗组的面部损伤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2 治疗第 14 次后的 H-B 分级组间比较,见表 15:表 15 两组患者治疗第 14 次后的 H-B 分级组间比较组别 例数 I Ⅱ Ⅲ Ⅳ Z P治疗组 36 5 21 8 2

柱状图,疗效,柱状图,患者


研究生毕业论文21图 1 两组患者治疗第 7 次后疗效柱状图2 治疗第 14 次后的比较2.1 治疗第 14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见表 14:表 14 两组患者治疗第 14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组别 例数 x ±S t P治疗组 36 5.78±4.02-2.123 0.037对照组 36 7.92±4.52注:经独立样本 t 检验,t =-2.123,P =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第 14 次治疗后,治疗组的面部损伤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2.2 治疗第 14 次后的 H-B 分级组间比较,见表 15:表 15 两组患者治疗第 14 次后的 H-B 分级组间比较组别 例数 I Ⅱ Ⅲ Ⅳ Z P治疗组 36 5 21 8 2-1.521 0.128对照组 36 3 17 12 4注:经 Wilcoxon 秩和检验后,Z=-1.521

柱状图,疗效,柱状图,患者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无差异。图 2 两组患者治疗第 14 次后疗效柱状图3 治疗第 21 次后的比较3.1 治疗第 21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见表 17:表 17 两组患者治疗第 21 次后的面部损伤评分组间比较组别 例数 M(Q) Z P治疗组 36 0(4)-2.503 0.012对照组 36 1.5(1)注:因两组患者第 21 次治疗后面部损伤评分的平均值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 M(Q)表示。经两独立样本 Wilcoxon 秩和检验,Z=-2.503,P =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第 21 次治疗后,治疗组的面部损伤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金梅;肖姝;贺亮;;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健康指导[J];吉林医学信息;2005年01期

2 柳娜;申高梅;夏琼;宋颖;;医护一体化责任制对哮喘急性期患儿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年11期

3 吴军;郑玉恒;;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疗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57期

4 黄勇华;;脑梗急性期的血压如何管理[J];人人健康;2017年13期

5 吕斌;;痛风急性期怎么用药[J];长寿;2017年07期

6 许博裳;;如何防范青年人心肌梗死[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7年08期

7 王淦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期临床特点与处理策略分析[J];现代养生;2017年16期

8 姚献文;;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年12期

9 王美丽;丁慧;高丽红;;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24期

10 高轶峰;龙梅;齐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排痰治疗对稳定期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新湘;马丽;罗慧;李桂芳;徐江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护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程英平;熊光苏;张永清;;脑溢血急性期纳代谢失衡特点与其预后关系[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杨万章;;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症候特点[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喻灿如;谢旭芳;柴文;吴晓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C];2018年

5 金永健;冯增伟;于冬梅;;大脑中动脉狭窄病人急性期血流再建策略[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朱吕杰;;急性期施针与施药及针药并施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观察[A];全国针法灸法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暨脊柱病研究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5年

7 张庆元;王耀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彭跃;张琦;田闪;吴毅;白玉龙;高艳琴;胡永善;;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康复运动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促进脑功能恢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施婵宏;贾茜;施红英;吴亦;王欣;王兰青;骆杭丽;陈霞;郭红梅;;卒中患者急性期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A];2014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刘萍珠;邓星奇;;老年COPD肺心病急性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护理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 副主任医师 龙安民;淋病急性期不妨服用氟哌酸[N];家庭医生报;2005年

2 王友文;帮中小学生度过心理危机急性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龙安民;淋病急性期不妨服用氟哌酸[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4 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中心医院检验科 周亿良;CRP助诊急性期疾病[N];健康报;2010年

5 朱晓慧 杨丽佳;将康复提前到急性期[N];健康报;2006年

6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于川;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手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7 饶敏;面瘫急性期忌用电针强刺激[N];大众卫生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白轶南;急性期“不治” 附件成痛苦负担[N];保健时报;2004年

9 刘斯力;类风湿急性期运动守则[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10 魏杰;结膜炎急性期要冷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可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陈欧;Tim-3在HSP急性期患儿Th17/Treg平衡失调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李军成;急性胰腺炎急性期的病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赵艳霞;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5 王姿菁;肩痛穴平衡针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邓晖;IL-12、TNF-α及其受体在AIDP、AMAN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7 胡慧庄;火针结合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宁广智;天津市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沈敬];温针配合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李钢;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洋洁;急性期住院患者护理依赖性评估工具(INICIARE)的跨文化调适及实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刘方;基于“少阳为枢”理论针刺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余丹丹;泻火平突散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急性期临床观察[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王波;不同电压双极脉冲射频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浙江大学;2018年

5 喻灿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8年

6 王晓萌;心理痛苦温度计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医学院;2017年

7 徐彬彬;刺络放血对急性期伴耳后疼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晓;耳尖放血结合浅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徐双燕;手外伤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吴盛;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手术184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4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04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