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穴位敏化的光声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10:55
   研究背景“穴位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下的“静息态”转换为病理状态下的“激活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接收刺激、调整机体状态的功能。而“敏化态腧穴”是疾病在体表的重要表现部位,因此其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当前来说,针对穴位敏化的研究通常情况下集中在腧穴的光敏化、电敏化、热敏化及微循环敏化等诸多层面。而微循环作为人体脏器的重要结构,在物质供应与代谢、维持血流灌注及内环境稳定等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腧穴敏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于腧穴微循环敏化而言,其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疾病状态下,特定腧穴的皮肤局部微循环流量及血管通透性发生明显变化。当前来说,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的成像研究存在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不但成像技术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其特异性与精确度都相对较低,如此就阻碍了对腧穴敏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imaging,PAI)是一类比较先进的成像技术,其光学成像对比度达到较高的水平,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并且具备声学成像的高探测深度与非常理想的深层组织空间分辨率,能够表现出无损、活体、实时、功能、跨尺度等多个方面的优势。该技术可以实现在一定深度内毛细血管水平的皮下微循环成像,可以针对其结构形态展开客观的评析,因此在微循环成像领域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优势。所以本文以PAI技术为核心方法完成穴位敏化研究,以期将穴位敏化过程的特征性改变——局部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进行良好的呈现,从而分析腧穴内涵,探讨腧穴敏化的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目的通过光声成像技术阐明膝骨关节炎小鼠足三里、阳陵泉、非穴由生理静息状态到病理敏化状态局部微血管形态改变,初步阐释穴位敏化现象在组织微循环结构层面的具体内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选用8周龄SPF级BALB/c小鼠12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不定向分为三组,分别是空白组(Control)、膝骨关节炎模型组(Knee Osteoarthritis Model,KOA)以及假模型组(False Model,FM),各组分配4只。然后应用膝关节注射单碘乙酸盐方法于实验第0天小鼠KOA模型制备。其详细流程为:通过0.9%的无菌生理盐水调配0.05mg/μL的单碘乙酸盐(Mono-iodo-acetic acid,MIA)溶液,之后在腹腔当中注射特定浓度的戊巴比妥钠,使其成功麻醉,然后对右后肢膝关节周围的鼠毛进行清理,将关节屈曲到最大水平之后,通过27G无菌注射器将10μL准备好的MIA溶液通过右后肢膝髌韧带外侧向膝关节腔内注射。FM组按照完全一致的方法在右后肢膝关节腔中注入10μL0.9%的生理盐水,Control组不进行任何操作。检测方法和指标:在实验第0,7,21天,应用PAI系统对各组小鼠右后肢足三里、阳陵泉及非穴区微循环血管弯曲度、直径百分比、密度展开测定。应用微血管定量分析算法在Matlab工具内完成数据分析。在实验开始后的第21天,根据有关规范进行PAI检测,之后将各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浓度的戊巴比妥致死。取右膝关节采用番红固绿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研究结果1番红固绿染色切片观察结果实验开始后的第21天,Control组软骨基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均匀的红色,潮线明晰;FM组软骨表明光滑,软胞紧密排列,软骨层番红染色均匀呈红色。此外,Control组和FM组软骨表明及软骨形态完整没有受到损伤。KOA组关节软骨厚度变薄,细胞排列紊乱,软骨侵蚀基质流失,软骨裂隙的数量增加,染色相对较浅且不均匀,软骨表层剥蚀,而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产生较多的中层囊肿。2足三里、阳陵泉、非穴穴区的PIA图及微循环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2.1微循环血管弯曲度结果实验第0,7,21天,PAI系统显示各组的足三里、阳陵泉、非穴穴区之间,KOA组与Control组进行对比之后P0.05,Control组与FM组比较P0.05,微血管弯曲度没有显著差异。2.2微血管直径百分比结果微血管的直径区间为5~100μm,在足三里、阳陵泉及非穴局部直径区间为20~60 μm。在实验进行的第0,7,21天,各组的足三里、阳陵泉、非穴穴区之间,KOA组与Control组比较P0.05,KOA组与FM组比较P0.05,微血管直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2.3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第0,7,21天,各组的足三里、阳陵泉、非穴穴区之间,KOA组与Control组进行对比,其P0.05,KOA组与FM组进行对比,P0.05,微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1)本实验结果表明,Control组、KOA组和FM组小鼠足三里、阳陵泉及非穴的微血管弯曲度、直径百分比及密度都没有发现显著的变化(P0.05)。这说明在穴位敏化状态下,腧穴及非穴局部微循环结构没有出现变化。(2)在KOA疾病状态下,治疗常用穴位阳陵泉、足三里的局部微循环结构变化不明显,穴位敏化的内涵可能是微循环所对应的功能状态出现一定变化。(3)本文首次将PAI技术在穴位敏化状态下腧穴局部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研究中进行应用,其不但是穴位活体成像研究的创新,并且也为穴位敏化实时高分辨率成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5;R-332
【部分图文】:

示意图,小鼠,示意图,光声


逑2光声成像逡逑第0、7和21天GB34、ST36和非穴位部位光声成像(PAI图)结果如图3邋-邋7所示。逡逑小鼠右下肢外侧4.5毫米><6.5毫米区域微循环观察清晰。微血管直径在5邋-邋100微米之间,逡逑主要在0834、5丁36和非穴位部位的20-60微米之间。0834、5丁36和非穴位部位的微逡逑循环结构可以在不同时期清晰区分。在第0、7和21天,各组的GB34、ST36和非穴位逡逑部位的微血管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在三组中没有观察到血管结构的明显变化。逡逑a逡逑-逦GB34逡逑--逦v邋邋The邋non-Acupoint逡逑wi、>邋ST36逡逑IHHi逡逑图3邋.小鼠ST36、GB34和非穴位示意图。ST36位于胫骨前肌,距胫骨前结节外侧和远端5毫米。逡逑非穴(The邋non-Acupoint)穴位部位位于ST36外侧5毫米处。GB34位于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头逡逑下方的凹陷处^右侧下肢最大振幅投影图像,其中ST36、GB34和非穴位(Thenon-Ac叩oint)逡逑显示为亮点。比例尺为500叫1邋(邋c邋)右侧下肢表面用黑色记号笔标记ST36、GB34和非穴位。逡逑ST36、GB34和非穴位部位分别用橙色、蓝色和绿色箭头表示。逡逑47逡逑

区域图,下肢,区域,橙色


图4.右侧下肢的地图图像(4.5毫米*6.5毫米区域)。黄色虚线方框(a)中直径为5、15、25、逡逑40、50和60微米的微血管分别标有白色、橙色、绿色、蓝色、紫色和灰色箭头。比例尺逡逑为邋500逡逑

血管,图像,比例尺


图5邋.分别示出了邋Control组中ST36、GB34和非穴位位置的最大振幅投射图和穴区局部分段体逡逑积OR-PAM图像及血管中心覆盖线。比例尺为200邋nm。逡逑4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娇;李美萱;孙琪;徐子奇;阚晓婷;;光声成像及其在癌症检测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年08期

2 陈重江;周王婷;胡毅成;杨思华;;非接触式光声成像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8年01期

3 毕坤阳;;有机光电材料在光声成像领域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年04期

4 张建英;李晖;谢文明;曾志平;李莉;李志芳;;光声成像技术引导准确定位的针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石磊;田昊;张希恬;龙子宁;黄畅;曾宁;方驰华;;光声成像技术在早期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年02期

6 张建英;谢文明;曾志平;李晖;;光声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J];中国光学;2011年02期

7 ;新式光声成像技术可诊断宫颈癌[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年02期

8 谭波;胡建明;杨盼;丁帅军;朱仁江;;光声成像:一种新兴的检测方式[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04期

9 周红仙;周有平;王毅;;用阶跃法测量光声成像系统的点扩展函数[J];光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苏翼雄;王瑞康;徐可欣;;高精度光声成像技术在脑成像中应用[J];现代仪器;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超;杨屹群;吴丹;刘晓峻;;有限视角光声成像的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黄国家;;基于金纳米颗粒形状和尺寸效应的多波长光声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邢达;杨迪武;杨思华;曾吕明;;生物组织的光声成像技术与应用[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邢达;杨迪武;杨思华;曾吕明;;生物组织的光声成像技术与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杨思华;邢达;马松波;;多元快速光声成像脑部药物代谢检测[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迪武;邢达;谷怀民;曾吕明;杨思华;向良忠;;基于有限场滤波反投影算法的快速多元光声成像[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谷怀民;邢达;向良忠;杨思华;;基于多元超声探测的实时快速的光声成像[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杨思华;邢达;谷怀民;杨迪武;劳业奇;向良忠;曾吕明;;在体小鼠脑皮层血管的光声成像[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纪钰;范曲立;;共轭聚电解质分子刷作为模板合成不同尺寸的金纳米粒子,用于光声成像引导光热治疗[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7年

10 吴春惠;王莲慧;李丹;田园;官晓天;杨红;刘贻尧;;基于石墨烯/金纳米星光敏复合物的高效光疗及其光声成像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祥伟;乳腺癌光声成像方法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陈亮;骨关节炎早期软骨退变靶向探针的构建及光声成像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3 王岫鑫;基于微纳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生物医学光声成像技术[D];暨南大学;2014年

4 苏翼雄;二维光声成像技术在医学检测中的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宋智源;光声成像技术的重建算法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谢文明;光声成像技术及其在前列腺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学彦;有限视角光声断层成像的迭代重建算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陈炳章;光声成像技术在内窥镜及脑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崔操;血栓靶向光声探针的构建及特异性增强早期静脉血栓显影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10 肖嘉莹;定量光声成像技术及在骨关节炎诊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汉琼;聚多巴胺纳米胶囊:一种用于光声成像及化疗与光热协同治疗的诊疗剂[D];厦门大学;2017年

2 刘潇潇;膝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穴位敏化的光声成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管晶晶;基于字典学习的光声成像方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4 曹紫洋;第二红外窗口(NIR-Ⅱ)激活的载药纳米体系用于肿瘤的光热疗法及其光声成像[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5 苏杨;多聚赖氨酸修饰的钯碲纳米线在肿瘤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喻滔;靶向乳腺癌的载酞菁锌多功能纳米探针介导体外光声成像及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周瑛子;高速血管内光声成像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8 袁鹏程;高水溶性光热/光学成像诊疗剂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9 朱宇航;用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光声成像及频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君;基于铁蛋白纳米粒子的多功能分子影像探针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816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16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0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