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19:37
   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内经》中“五味”、“苦欲”、“补泻”、“脏”四个概念的内涵及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结构及发展脉络,厘清其理论发展主线,探讨其理论变化的内在原因。方法: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搜集现存医学类及文史类文献、现代教材、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的基础之上,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考察《内经》时期“五味”、“苦欲”、“补泻”、“脏”四个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变化,并分析四个概念的关系,进而厘清各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结构。广泛阅读从汉至今代表性官方著作及影响力较大的医著,根据其理论结构发展的特点,选取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构变化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如李东垣、缪希雍、吴鞠通。比较各代表医家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探究其发展脉络。在厘清其理论结构中,探究其保持稳定传承的核心观念是什么?基于此“核心观念”对现今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内经》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建立基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其方式为五行归类思维,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根据脏腑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特性,假借中药的五味,调整人体气机运行方式的一种治疗学理论。五味是指天地的精气;苦欲是指五脏自身的特性;补泻是指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使之与天地保持同步的状态,即补虚泻实;脏是储藏天地之精气的库藏。宋至清代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宋代之后产生着较大变化,主要基于探究事物“因果”的生成关系上,强调人体的精气本源不再直接源于天地之气,而是转向于人体自身内部,探究脏腑生成的精气作为生命的本源之气,在这种状态下,医家通过药物的形、色、质、气、味,在“药类法象”的思维视角下,分析药物的功效。五味是指天地的精气,对五味认知的方式是“药类法象”的理论;苦欲是指五脏所藏之神之好恶;补泻的概念范畴有所扩大;五脏逐渐成为人体精气的源泉。现代,受到西方医学及概念思维的影响,以“功能”为主要关系构建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五味是指药物的功能,“象思维”的作用被弱化;苦欲是指五脏自身的功能特性;补泻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补法是指补益人体的亏损,即脏腑的气、血、阴、阳的具体物质,提高人体的抗病机能,泻法是指祛除致病因素。脏的概念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是指人体“功能”之脏腑,为形而下的器脏。结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确立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治疗体系始,其核心观念就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各家学说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中作出较大的贡献,丰富了理论内容。对比三个时期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的概念及结构,发现《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理论的外延有所变化,但就其核心观念而言,保持相对稳定的传承。核心观念是指以“象思维”为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指导的理论内核;就其外延而论,各家学说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临床运用等有所创新与发挥,丰富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但此理论在现行各版教材中(除《内经》教材引用古代医家论述,解释经文外),并没有涉及相关记载。就此理论的四个概念而言,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内经》时期相比变化较大,并且“象思维”在现今教材的地位有所降低。意义:厘清《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脉络,刻画出其理论结构的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本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临床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理清《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发展脉络,重现各个时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认识模型。其次,根据其发展脉络,探究理论传承的核心要素,总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的原因,为现行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分析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发展脉络,明晓其理论的重要性,对中医学基础类教材的编写、中医传承工作提供建议。在临床诊疗方面,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各时期持续稳定地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中,厘清这一点也有利于为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顼祺, 李秉英;对《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探讨[J];山西中医;1995年01期

2 顼祺,李秉英;《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1995年03期

3 郁志华;林水淼;;论“五脏之精”及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中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06期

4 高杉;;《张琪从五脏论治临证举要》评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年15期

5 王德建;陈思聆;吴英雅;熊燕;;浅析五脏藏神的内涵[J];饮食科学;2019年04期

6 王巍;;脑神与心神、五脏神关系及整合机能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7 ;无疾不可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8 金武祥;;五脏调养歌[J];开心老年;2007年09期

9 郝仁;;五脏加油健康无恙[J];医药保健杂志;2008年16期

10 易红;李昌鹏;张魏;;论钱乙“五脏为纲”的思想[J];四川中医;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郁志华;林水淼;;论“五脏之精”及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中的意义[A];第十二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研讨会暨老年病防治科研进展学习班会议论文集[C];2014年

2 王小平;;论《内经》确立五脏概念的文化基础[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3 常立果;;五脏概念与五行模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淑然;刘燕池;郭霞珍;韩贵消;;论中医五脏调控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理论的差别[A];全国中医藏象研究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吴承玉;徐征;骆文斌;吴承艳;沈卫星;;五脏系统病位特征与基础证的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何丽;;从五脏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A];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葛晓舒;;“五脏神说”正名与正误[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吴承玉;徐征;吴承艳;骆文斌;沈卫星;;五脏系统病位特征与基础证的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周珏;;不寐病五脏论治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烟建华;《内经》五脏概念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马昆;五脏有火 祛法不同[N];健康报;2018年

3 浙江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研究所 钱俊华;五脏火 清法各不同[N];健康报;2014年

4 韩笑;五感官不适预示五脏衰弱[N];保健时报;2005年

5 记者 吉梅;别让五脏着了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6 李其忠教授主讲;中医五脏化液理论及临床表现[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7 ;五脏藏毒妙方除(上)[N];河北农民报;2009年

8 烟建华;《内经》五脏概念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朱莹;治咳五脏各不同[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10 解志维;人体内有“五脏六俯”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丹;脾胃为五脏藏神关键及针刺足三里干预抑郁症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杨运达;五脏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伟;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于晓强;《黄帝内经》“神”理论发生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班光国;中医五脏调控女性生殖的理论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朴顺天;心神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刘朝贵;海峡两岸《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陈战;《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白钟国;《黄帝内经》睡眠调理机制及应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10 唐哲;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涛;《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发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周继朴;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唐晶;基于文献脾“运代五脏”创新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黎鹏程;衰老的五脏虚衰病机及临床抗衰老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5 刘s

本文编号:2817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17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