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痤汤联合火针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09-16 13:20
目的:观察消痤汤联合火针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免疫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的影响,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120例合格受试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39例):口服消痤汤联合火针外治,治疗组2(38例):口服消痤汤和对照组(37例):口服消痤丸。(研究过程中脱落病例6例)三组患者的疗效判断时间均为28天,每周观察1次,分别于第0±2天、7±2天、14±2天、21±2天、28±2天按照患者皮损评分标准和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根据这两方面积分以衡量各组的临床疗效。同时分别于第0±2天与第28±2天抽取三组患者静脉血,记录血清中TNF-α、IL-8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而比较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28天后,三组患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经过组间比较,治疗组1疗效优于治疗组2(P0.05),治疗组2优于对照组(P0.05)。2、三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8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1效果最优(P0.05)。结论:1.消痤汤联合火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胃肠湿热型痤疮患者治疗前的皮损、中医证候评分以及TNF-α、IL-8的含量,并且优于其余两组。2.消痤汤联合火针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是安全有效的方案。
【学位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75.9
【部分图文】:
检验水平α取双尾 0.05,所有结果以 P<0.05 为标准,有统计学意义。究结果一般情况分析表 3 三组患者 年龄性别病程 比较组别例数(例)年龄(岁)性别男 女病疗组 1 39 24.41±5.12 22 17 4.2疗组 2 38 25.77±5.16 20 18 3.9对照组 37 26.04±4.73 21 16 4.2
2 又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第 1 周时,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尚无显著性差异;从第 2 周开始,治疗组 1 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 3 周时,治疗组 1 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 2 也显著优于对照组。3.2.2 皮损疗效比较表 5 三组患者 皮损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疗效痊愈总有效率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治疗组 1 39 3 20 14 2 94.87%治疗组 2 38 1 8 21 8 78.95%对照组 37 1 2 20 14 62.16%
医证候评价表 4 三组患者 治疗前后中医 证候评分比较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组 1 39 7.22±2.67*2.76±1.83#※组 2 38 7.15±2.53 3.73±1.71#组 37 7.39±2.83 4.86±2.11#余 两组患者治疗 前中医证候 评分采用方差 分析比较 P>0.05,差异不 存意义 ,具有可比性 。与 对应组别治 疗前中医证 候评分相比,采用配 对样本 t 检验比 较 P<存在 统计学意义。 其 余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中 医 证 候 评 分 经 方 差 分 析 比 较 P<0.05,差 异 存 在义。
【学位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75.9
【部分图文】:
检验水平α取双尾 0.05,所有结果以 P<0.05 为标准,有统计学意义。究结果一般情况分析表 3 三组患者 年龄性别病程 比较组别例数(例)年龄(岁)性别男 女病疗组 1 39 24.41±5.12 22 17 4.2疗组 2 38 25.77±5.16 20 18 3.9对照组 37 26.04±4.73 21 16 4.2
2 又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第 1 周时,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尚无显著性差异;从第 2 周开始,治疗组 1 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第 3 周时,治疗组 1 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 2 也显著优于对照组。3.2.2 皮损疗效比较表 5 三组患者 皮损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疗效痊愈总有效率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治疗组 1 39 3 20 14 2 94.87%治疗组 2 38 1 8 21 8 78.95%对照组 37 1 2 20 14 62.16%
医证候评价表 4 三组患者 治疗前后中医 证候评分比较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组 1 39 7.22±2.67*2.76±1.83#※组 2 38 7.15±2.53 3.73±1.71#组 37 7.39±2.83 4.86±2.11#余 两组患者治疗 前中医证候 评分采用方差 分析比较 P>0.05,差异不 存意义 ,具有可比性 。与 对应组别治 疗前中医证 候评分相比,采用配 对样本 t 检验比 较 P<存在 统计学意义。 其 余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中 医 证 候 评 分 经 方 差 分 析 比 较 P<0.05,差 异 存 在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莺;张萨;张森茂;杨黎明;向联飞;高静;唐超;;痤疮的辨证分型论治[J];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10期
2 于蓓蓓;闫雪生;孙丹丹;;山楂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5年07期
3 杨晓峪;李振麟;濮社班;钱士辉;;皂角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年03期
4 朱军厚;沈国蕾;马秀勇;;穴位泻血治疗痤疮6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年02期
5 赵立子;魏建和;;中药荆芥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04期
6 梁海珊;赖梅生;;火针治疗损容性疾病的进展与实践[J];中医外治杂志;2012年04期
7 李
本文编号:2819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199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