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19 16:23
   研究背景2016年Lancet杂志发表了国际疾病负担组对全球新的死因分析:中国人群中脑血管病死因位列第一,占全部死因比例高达20.1%。缺血性中风病占全部卒中的70%~80%,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因,并以每年8.7%的速率增长,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时,中医药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益气活血方药在脑卒中治疗中广泛应用,诸多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微观研究表明其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明确补阳还五汤经典方化裁而成代表中成药芪龙胶囊在临床治疗的精准定位,提高临床疗效,彰显其临床优势,故开展临床研究,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中心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蛋白检测,以复方地龙胶囊作为对照,观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使用芪龙胶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和血清P-选择素、凝溶胶蛋白的含量变化,探讨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以期为芪龙胶囊在临床精准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2015年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中数据采集表中部分数据为基础数据,观察病例来自于2016年11月-2019年1月期间全国12家医院脑病科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住院患者。项目方案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TOAST属于LAA或SA型;年龄在35至85岁之间;发病在2周以内;中医属于中风中经络,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西医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但意识不清;中医诊断属中风病中脏腑;合并其它精神疾病或者不能配合进行调查者;有出血倾向或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者;合并严重肝脏或肾脏功能损害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近1年内有生育计划者;不能服药或不能配合进行临床数据采集者等。4、临床数据采集和生物样本保留记录100例芪龙组和100例地龙组患者基线的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信息、中风发病信息、中医证候、中医体质。分别记录2组患者用药或治疗信息、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纸质病例采集表的形式,由受试者回答相关信息由临床医生填写后,再网录到电子病例系统中。选取24例芪龙组和24例地龙组患者进行探索性实验,进行同性别、年龄±3岁配对,采集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生物样本,进行分装、冻存和运输后,进行中心化检测,测定P-选择素和凝溶胶蛋白的含量。5、临床研究质量控制研究方案培训,严格控制纳排标准。临床数据及时、完整、规范填写。随访提高应答,减少失访。制定生物样本的保留、分装和运输的SOP。电子数据录入、审核和标准化。6、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为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的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芪龙组100例患者基线情况: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均值63岁,60岁-85岁居多。BMI均值为25.2kg/m2,主要分布在BMI≥24kg/m2范围。病程均值4.89天,主要分布在1周内。合并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前NIHSS得分均值3分。2对照组100例患者基线的性别、年龄、BMI、病程、合并疾病和治疗前NIHSS得分情况,与芪龙组基本相同,各项统计学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人群体质分布:血瘀质(99,20.16%)最多,气虚质(98,19.96%)次之。4芪龙组治疗前、后NIHSS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芪龙组总有效率50%,NIHSS变化率27.14%。对照组总有效率53%,NIHSS变化率35.10%。两组总体疗效情况经卡方检验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血瘀质人群,组间NIHSS变化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芪龙组NIHSS变化率(52.84%)高于对照组(33.07%)。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气虚质人群,组间NIHSS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 24例芪龙组治疗前后均能检测到P选择素和凝溶胶蛋白。P-选择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选择素变化率为48.685%;凝溶胶蛋白含量变化分布为12例呈现上升趋势,上升的变化率为36.352%,12例呈现减少趋势,减少的变化率为29.370%。7 24例对照组,23例检测到P-选择素,24例均检测到凝溶胶蛋白。23例P-选择素的含量下降趋势、P-选择素变化率、凝溶胶蛋白含量变化分布情况及上升变化率、下降变化率等与芪龙组相近。对两检测指标的变化率统计分析后,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1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确有疗效。2 血瘀质患者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芪龙胶囊早期干预治疗对NIHSS改善疗效优于复方地龙胶囊。3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早期干预,能够降低降低P-选择素含量,发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对凝溶胶蛋白的含量变化影响分布不同。
【学位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5.2
【部分图文】: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GSN标准曲线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实验室检测技术路线图

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图4研究流程图逡逑23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琪;胡良平;高颖;柳伟伟;马斌;张杨;;潜在类别分析在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数据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年05期

2 郭寿芳;薛美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105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年01期

3 王淼;裴丽;耿晓娟;朱亚萍;董梅;李良军;许颖智;张军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年03期

4 任丽;曹晓岚;刘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12期

5 陈沛;任毅;王文婷;江澜;吴爽;王玉光;邹忆怀;;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09期

6 刘益;刘旺兴;;36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洪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02期

8 韩秀秀;马斌;;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泛素融合降解蛋白的临床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9 柳叶;;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07期

10 宋毅;裴建;刘志丹;李海燕;蔡业峰;郭建文;黄燕;;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化及相关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忆怀;谢颖桢;孟繁兴;李宗衡;;希臣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30例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文生;刘振权;;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3 辛喜艳;张华;高颖;;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常用中药复方与证候要素的关系[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谌剑飞;马雅玲;丁萍;李创鹏;关少侠;蔡绍华;;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病因与内皮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高凝状态的关系探讨[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7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曹晓岚;;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山东)(临床推广稿)[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吕美君;杨关林;张哲;齐文诚;张会永;袁东超;卢玉娟;裴宇鹏;夏伟;张帆;吴谨;马原;;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特征探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10 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方剂文献资料库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特约记者 兆康 建新 赵丽;清水五科技项目通过鉴定[N];天水日报;2011年

2 记者 胡彬;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第一批十病十药 研发品种公布[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呈祥;现代医案缺血性中风病“脉证治”研究及齐向华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王桂倩;基于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3 周峻伟;清开灵有效组份对缺血性中风病“毒伤脑神”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郑志新;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周凤龙;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王琪;缺血性中风病重复测量设计定性数据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8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9 黄博辉;不同时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喻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全程干预方案的临床评价及社区转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瑞丽;芪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

2 甘志超;基于机器学习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建模与应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崔文龙;基于分类树模型对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任丽;溶栓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超凡;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孙帅玲;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证候、炎症相关蛋白、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

9 李岩;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泽希;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2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22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d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