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9-25 16:22
   目的:通过治疗,观察耳穴埋豆方法联合中药医治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疗效,评价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共计72例。对照组是给予舒眠胶囊常规口服;治疗组是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再予王不留行籽贴贴在对应穴位上,共观察28天,主要对两组医治前后的中医证候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进行评分、收集、整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结果:在经过28天治疗后,经最后统计学分析: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P0.05),无明显不同,可以进行对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改进中医总体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PSQI评分上,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可继续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组更为有效。ADL和NIHSS评分前后对比,无意义;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77.78%。结论:经治疗后,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效果确切,能明显的改善症状,继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普及并深入研究。
【学位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6.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
    3 其他方法
    4 小结与展望
试验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案
        4.1 药物来源
        4.2 给药方法及疗程
        4.3 药物组成及耳穴穴位
    5 观测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试验结果
        8.1 一般资料比较
        8.2 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8.3 治疗后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9 不良事件记录结果
讨论
    1 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产生
    2 肝郁化火型不寐病的产生
    3 用药及选穴的分析
    4 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国柱;;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年15期

2 曹国琼;胡正平;马奋刚;张永萍;;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9年12期

3 蓝肖剑;;在绝经后妇女,血脂及脂蛋白对缺血性中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2年08期

4 宋广鹏;;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年10期

5 马玉兰;马青海;马骁;;补阳还五汤合三七粉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年05期

6 金煜;;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01期

7 李来信;;针刺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年08期

8 陈慧亭;崔应麟;朱燕;周盼盼;;从“虚、瘀”浅议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年17期

9 崔华华;;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年11期

10 李燕;;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冰;邓凯文;;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A];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C];2019年

2 李树清;;活血化瘀与缺血性中风实验研究的三个关键因素[A];第十一届活血化瘀研究进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6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曹晓岚;周霞;庄慧魁;王兴臣;王继彪;孙常青;;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9 胡晓洁;王兴臣;;调脂和血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的临床研究[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10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任药师 陆基宗;多事之夏,缺血性中风趁“药”来袭[N];21世纪药店;2015年

2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5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7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9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贺氏 针灸三通法治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光亮;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3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刘立安;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与机理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6 刘树权;开窍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汪江碧;孕酮联合康复训练对小鼠缺血性中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王升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综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中琳;下调脑区的激活及复健片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鹏硕;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吴凡;基于中医证候演变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赵洋;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黄仟;缺血性中风不同分期痰证诊断标准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李小刚;系统药理学方法解析龙血竭在缺血性中风预后中的分子机制[D];西北大学;2019年

6 黄洁;补阳还五汤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先兆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任浩恬;任氏脑脉苏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张婕;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素关联分析及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低氧损伤后凋亡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白雪;头穴电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10 李华;自拟水蛭活络汤对缺血性中风小鼠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脑保护作用[D];延边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6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26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