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督脉背段为主与西药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对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20:47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胃灼热和胃酸反流为主要特征的疾病。GERD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最初进行初次就诊和临床评估的项目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GERD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为10%-20%,比亚洲的低5%,在东部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胃内容物在下食管括约肌短暂的生理性松弛过程中反流,随病情的发展,反流性食管炎为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胃排空功能受损会导致回流胃液清除的障碍。虽然胃酸是胆汁是反流酸盐的主要有害成分,即使酸度降低,胆汁仍然存在于回流液中。25%的非糜烂性反流(NERD)患者存在裂孔疝,3/4的患者有严重的糜烂性食管炎和超过90%以上的患者有Barrett食管患者。它被视为食管下括约肌(LES)的转移。横膈膜上方,导致胃食管结合部反流屏障损害。裂孔疝可能是无症状的,但是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他们伴随着更多的胃酸反流和食管胃酸稽留,导致更严重的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腹内脂肪含量过高会增加胃内压力,从而递增胃食管压力,增加短暂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频率,因而使胃内容物重新进入食道。长期以来,质子泵抑制剂(PPIs)一直是治疗GERD的主要药物。胃酸在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但制剂从减少了胃酸的产生以达治疗效果,实属治标不治本之法,还望另辟更安全和自然的疗法,既能控制发病的根源,又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针刺。目的:针刺督脉背段为主与西药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对比研究方法与材料: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于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伊朗德黑兰沙希德·达德曼诊所进行,目的是评价针灸治疗GERD与传统西药的疗效对比。符合纳入标准的合资格病人:主诉为GERD,包括反流和胃灼热至少4周,且没有进行过规律的药物治疗,年龄于18-70岁,肠胃外科医生证实的GERD诊。最终,31例患者(药物治疗组16例,针刺组15例)完成了研究并回答了问卷。随后将数据发送给统计分析员。针灸治疗的时间表如下第一步:以标准访谈采集受试者的病史、访谈历史和体格检查,然后签处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填写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和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GERD-HRQL)。第二步:研究组患者每周两次针刺,对照组患者每日服用奥美拉唑20毫克。第三步:在第八次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即在第4周治疗结束后(西药组),患者填写相同的GERDQ和GERD-HRQL问卷。最终的数据会由一位不参与分组、实验研究并独立于研究团队的专业医学统计学家输入和分析的。统计分析在Windows(SPSSInc.,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美国)使用SPSS 18(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结果以文案、表格和数字表达,统计学意义为P值≤0.05。本实验使用了两个主观的工具,在不同阶段研究了评价患者满意度水平。在效度和信度调查中表明,GERDQ和GERD-HRQL可作为有效的、客观的测评手段。本研究主要用于比较单纯针刺与单纯常规药物(PPIs)的疗效。在针刺组中使用“平法”,不追求得气感(于穴位处出现疼痛、麻木、放射感、刺痛、涨感为针刺感觉)。选穴如下:受试者于督脉(du-6脊中至du-12身柱)、T4,T8和T12棘突下方的凹陷上的非穴位、内关(PC6)、大岭(PC7)、三阴交(SP-6)、太溪(KI-3)双侧上接受针刺。留针静置30分钟然后取出,用酒精浸泡的棉球,以避免感染和出血。结果:在本研究中,干预前针刺组GERD-HRQL的平均值为37.60±10.17,干预前西药组GERD-HRQL平均值为34.93±7.97。GERD-HRQL参数分析显示两组在基线时无显着性差异(P值=0.423)。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后针刺组的GERD-HRQL参数与基线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值=0.000)。干预前的GERD-HRQL平均值为37.60±10.17,干预后平均值为12.06±8.49,两者有明显的差异。西药组干预前后的GERD-HRQL亦有明显差异(P值=0.000),干预前GERD-HRQL均值为34.93±7.97,干预后为11.93±13.82。结果发现针刺组与西药组干预后GERD-HRQL变异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值=0.975),相应的平均值在针刺组为12.06±8.4,西药组位11.93±13.82。在本研究结果中,针刺组GERDQ平均值为11.53±2.82,药物组为10.87±2.12(表7)。两组的GERDQ参数在干预前(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467)。然而,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干预后GERDQ参数与基线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0.000)。干预前GERDQ平均值为11.53±2.82,干预后GERDQ均值为7.73±1.09。在西药组测得的GERDQ参数几乎于针刺组相同(包括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后GERDQ评分差异有显着性(P值=0.000),干预前测得的均值为10.87±2.12,干预后均值为7.43±2.09。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和西药组干预后GERDQ变量并无显着性差异(P值=0.624),针刺组与西药组的相关平均值分别为7.73±1.09和7.43±2.09。结论: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督脉背段为主能有效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反酸等主要症状,与每日口服20mg奥美拉唑有同等效果。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1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
1 Review of literature
    1.1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Western Medicine perspective
    1.2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ChineseMedicine perspective
    1.3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 of previous studies
2 Preface
    2.1 Definition
    2.2 Epidemiology
    2.3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Western Medicine
        2.3.1 Etiology,Pathophysiology
        2.3.2 Clinical Findings
        2.3.3 Complications
    2.4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in Chinese Medicine
        2.4.1 Etiology
        2.4.2 Path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2.5 Purpose of this study
    2.6 Objective
        2.6.1 General objective
        2.6.2 Specific objectives
    2.7 Presuppose and questions of research
3 Method and Material
    3.1 Study design and type of study
    3.2 Algorithm
    3.3 Material and method
    3.4 Diagnostic criteria
        3.4.1 Inclusion criteria
        3.4.2 Exclusion criteria
    3.5 Intervention
    3.6 Outcome and variables assessment scales
        3.6.1 GERDQ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
        3.6.2 GERD-HRQ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in GERD)
    3.7 Randomization and blinding
    3.8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4 Result
    4.1 General results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4.2 GERD-HRQL assessment result
    4.3 GERDQ assessment result
5 Discussion
    5.1 Describing the treatment protocol
        5.1.1 Acupuncture
        5.1.2 Medication
    5.2 Describing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and assessment of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with other studies
        5.2.1 Explanation ofthe result related to age and gender
        5.2.2 Explanation of the result regardingthe impact of treatment on GERD-HRQL
        5.2.3 Explanation of the result regarding impactof treatment on GERDQ
        5.2.4 Explanation of the result regarding other studies
    5.3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 of this study
    5.4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study
6 Conclusion
7 References
8 Appendices
    8.1 GER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GERD-HRQL)
    8.2 GERD Questionnaire (GERDQ)
9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方;刘绍能;;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9年06期

2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06期

3 郑洁;;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03期

4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院士团队坐阵: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单病专科[J];河南医学研究;2018年21期

5 阿迪来·阿布都热西提;高峰;;胃食管反流病新型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04期

6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02期

7 郭梦舟;孟立娜;;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年33期

8 陈春晓;;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69期

9 虞和忠;;胃食管反流病误诊72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13期

10 郭丽丽;魏子白;赵甘婷;张宁;李文忠;王娟;杨晓霞;;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应用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路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制备与HO-1在食管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孙晓红;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及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途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许大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胃内体积和酸分布特征及其在反流机制中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查慧;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食管动力及感觉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尚文璠;加味左金丸合膈肌生物反馈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廖礼国(Liew LayKok);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林晗;针灸治疗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睿;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乐月琴;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特点及质子泵抑制剂疗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夏丽琼;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迪;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旺脾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陈慧敏;老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刘镇文;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临床调查及针刺督脉背段对其疗效的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黄雪;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曹云;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袁礼闯;理中降逆通脊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少琳(Masoud Sheikhalian Zafarghandi);针刺督脉背段为主与西药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对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陈广文;“以俞/枢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刘南阳;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研究及李振华教授经验总结[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10 黑晓晶;9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0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50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