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点刺足部穴影响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22:31
   目的:观察点刺足部穴位的针灸促通干预对卒中后Brunnstrom Ⅰ-Ⅳ期(重点:Ⅲ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 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及Brunnstrom六分期法,随机分入对应的分期组内,组成两个探讨方案。Ⅰ-Ⅳ期组:由点刺组(25人)、对照组(26人)所组成。Ⅲ期组(病程1月内):从全病例中筛选出病程1个月内的Ⅲ期患者所组成点刺组(19人)、对照组(14人)。试验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其基础上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患侧上肢针刺(肩耦、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位、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位。点刺组采取相同的患侧上肢针刺,但下肢仅进行足部穴位点刺干预。所有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共6天,治疗前(DO)、治疗3天后(D3)和治疗6天后(D6)进行相关评估。采用主要评价指标:1.Brunnstrom(上田敏)评估、2.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3.Hoffer步行能力分级、4.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作主要评价指标;次要评价指标:1.下肢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LL)、2.下肢肌张力评定(MAS)、3.下肢徒手肌力评估(MMT)。结果:试验中,对照组及点刺组自身前后对比均见多项阳性结果。而两组间比较,阳性结果亦有多项,具体情况如下:1、Ⅰ-Ⅳ期中两组间比较的阳性结果有:Brunnstrom分期(P=0.013);FMA-LE D3和D6总分(P0.01)、FMA-LED3和D6细项二、三、四、五、七(P0.01/P0.05);髋屈曲 ROM D3 和 D6(P0.05)、髋伸展 ROM D3 和 D6(P0.01)膝屈曲ROM D3和D6(P0.05)、膝伸展ROM D3和D6(P0.05)、踝跖屈ROM D3和D6(P0.05)、踝背伸D3和D6(P0.01);髋屈曲MMT(P=0.038)、膝屈曲MMT(P=0.048)。2、Ⅲ期(病程1月内)中两组间比较的阳性结果有:Brunnstrom分期(P=0.000);FMA-LE D3和D6总分(P0.01)、FMA-LE D3和D6细项二、三、四、七(P0.01/P0.05);Hoffer步行能力分级(P=0.02);Holden步行功能分类(P=0.011);髋屈曲ROM D3和D6(P0.01)、髋伸展ROM D3和D6(P0.01)、膝屈曲D3和D6(P0.05)、踝跖屈ROM D6(P0.05)、踝背伸ROM D6(P0.01);髋屈曲MAS(P=0.038);髋屈曲MMT(P=0.007)、膝屈曲MMT(P=0.020)、踝背伸MMT(P=0.028)。通过以上的阳性结果提示:对照组及点刺组的自身前后干预对卒中后Ⅰ-Ⅳ期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促进效果。从Ⅲ期(病程1月内)的两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点刺足底穴位的干预能更明确地改善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在一周时间内,总体上有助于快速改善卒中后下肢屈曲、支撑、行走动力等方面的恢复及促进康复阶段的演变进程。结论:1、点刺足部穴位的针灸促通干预能拮抗下肢伸肌异常模式;对卒中后Ⅰ-Ⅳ期(重点:Ⅲ期)下肢运动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2、对下肢伸展能力的改善所带来的平衡稳定性、运动协调的掌控能力也存在较好的促进作用。有望为临床上快速提高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的认识
        1.2 中医(针灸学)的治疗概况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学的认识
        2.2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2.3 现代医学(康复学)的治疗概况
    3. 针灸的促通技术
        3.1 促通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3.2 针灸促通机制与发展
        3.3 针灸促通与康复促通的比较
    4. 点刺穴位的神经肌肉促通技术
        4.1 点刺足部穴位的神经生理基础
        4.2 点刺足底穴位的促通效应
        4.3 点刺足背穴位的促通效应
临床(试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各期对照组干预(Ⅰ/Ⅱ期、Ⅲ期、Ⅳ期)
        2.2 各期点刺组干预(Ⅰ/Ⅱ期、Ⅲ期、Ⅳ期)
    3. 评价指标
        3.1 主要评估指标
        3.2 次要评估指标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Ⅰ-Ⅳ期:点刺组(25)、对照组(26)
    2. Ⅲ期(病程1月内):点刺组(19)、对照组(14)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点刺足底、足背的选穴范围及原因
    3. 点刺足部穴位的疗效分析
    4. 分析年龄差异对疗效结果的影响
    5. 点刺干预的安全性问题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美香;王林;陈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之运动再学习训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71期

2 杜德杰;;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年22期

3 刘梅香,周春英,张静,李环,宫志美;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3期

4 谷爱武,吴毅,范振华,叶万钧,章健康;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5 董新春;赵家艳;董春雨;贾澄杰;黄澎;;Balance trainer平衡仪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年06期

6 宋达;施加加;裴海荣;王平;;踏车训练中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年02期

7 钟伟洋;梁欣洁;权正学;;叩足实验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8 李道明;;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10期

9 李志贤;白江来;甄敏哲;;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9年09期

10 郭辉,纪树荣;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栋;点刺足部穴影响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迎英;基于步态分析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

3 徐叶娇;基于fMRI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4 陈基民;头针结合体针对博茨瓦纳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王丽娟;雀啄刺委中穴对缺血性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肖文武;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亚急性期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7 罗媛媛;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廷军;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9 陶静;针刺配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4年

10 张宏如;针刺夹脊穴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0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50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