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Refractroy Gaso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西医贴在那些以标准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S)治疗无效的一类GERD病人的标签,除少数可以手术治疗外,大多数病人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不得不以加倍或优化PPIs治疗,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疗无效,被称为“GERD治疗空白”。中医对于本病的辨证尚未有统一标准,治疗上以中药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PubMed和MedLine搜索“refractroy gaso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对这个术语的由来及其含义进行梳理,并对其难治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个是通过临床试验,采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rGERD,运用RDQ量表、穴位压痛量表,以及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HRQL),评估针灸治疗rGERD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期间,收集北京广慈中医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针灸门诊诊治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其中针刺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30~78岁,平均(52.40±15.22)岁;病程4个月~38.3年,平均(12.60±9.72)年。西药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8~78岁,平均(55.33±12.52)岁;病程1个月~37.8年,平均(12.74±9.5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隔日一次,一周3次。西药组患者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20mg*7片/盒),每次20mg,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两组均接受治疗8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程度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及疗效。对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RDQ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针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小于西药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rGERD患者中,针刺组痊愈8例,占针刺组总人数的26.7%;显效11例,占针刺组总人数的36.7%;有效9例,占针刺组总人数30%;无效2例,占针刺组总人数的6.7%;无恶化病例,针刺组愈显率为63.3%。西药组痊愈4例,占西药组13.3%;显效7例,占西药组总人数的23.3%;有效13例,占西药组总人数的43.3%;无效5例,占西药组总人数的16.7%;恶化1例,占西药组总人数的3.3%,西药组愈显率为36.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3.针刺组和西药组rGERD患者次要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且统计学角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rGERD患者次要症状评分进行组内比较,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中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评分,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在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评分针刺组与西药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循环系统症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rGERD患者在rGERD症状程度量表评分比较,发现最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嗳气、口臭、口干。两组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后嗳气、口臭这2个伴随症状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的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口干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rGERD次要症状程度评分分析,两组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在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评分(P0.05)。7.两组治疗前后GERD-HRQL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比较,GERD-HRQL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GERD-HRQL评分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8.对两组rGERD患者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进行压痛程度检查发现,两组患者组内比较,针刺组T3-T12段棘突下压痛程度明显低于针刺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西药组T3-T12治疗前后的压痛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在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较西药组疗效显著(P0.05)。9.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痛阈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针刺组T3-T12治疗后压痛阈值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两组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后T3-T12压痛阈值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有显著差异(P0.05)而西药组中T3、T6、T7、T11、T12压痛阈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T4、T5、T8、T9、T10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有差异(P0.05)。结论1.针刺督脉背段能明显改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人的主要和次要症状,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并且针刺能够降低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的压痛程度,针刺能够减轻患者的背段的疼痛,提高压痛阈值。2.虽然对照组患者的RDQ及GERD-HRQL量表的评分均降低,缓解其症状,但对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改变不大。优化PPIs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对督脉背段的相关穴位及穴位的压痛痛阈影响与针刺组不同。3.本研究证实了针刺督脉背段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的疗效,充实中医针灸“以痛为腧”的理论,丰富中医胃气以降为顺理论的科学内涵,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为推广普及针灸治疗rGERD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1
【部分图文】: 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RDQ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治疗前量表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而在治疗后针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小于西药组(尸<〇.〇5)。见表3和图2。??47??
占13.3%;显效7例,占23.3%;有效13例,占43.3%;无效5例,占16.7%;??恶化1例,占3.3%;西药组愈显率为36.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尸<0.05)。见表4和图3。??48??
无论是针刺疗法还是西药疗法,对RDQ量表中胸痛、反酸、烧心、反??食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且对于反酸和反食这两个症状,针刺较西药效果更显著。见表??5和图4。??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方;刘绍能;;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9年06期
2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06期
3 郑洁;;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03期
4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院士团队坐阵: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单病专科[J];河南医学研究;2018年21期
5 阿迪来·阿布都热西提;高峰;;胃食管反流病新型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04期
6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02期
7 郭梦舟;孟立娜;;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年33期
8 陈春晓;;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69期
9 虞和忠;;胃食管反流病误诊72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13期
10 郭丽丽;魏子白;赵甘婷;张宁;李文忠;王娟;杨晓霞;;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应用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路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制备与HO-1在食管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孙晓红;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及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途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许大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胃内体积和酸分布特征及其在反流机制中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查慧;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食管动力及感觉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尚文璠;加味左金丸合膈肌生物反馈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廖礼国(Liew LayKok);半夏泻心汤加味方配合针灸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林晗;针灸治疗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睿;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9 乐月琴;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特点及质子泵抑制剂疗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夏丽琼;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迪;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旺脾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陈慧敏;老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刘镇文;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临床调查及针刺督脉背段对其疗效的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黄雪;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曹云;基于机器学习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类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袁礼闯;理中降逆通脊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少琳(Masoud Sheikhalian Zafarghandi);针刺督脉背段为主与西药奥美拉唑治疗GERD的疗效对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8 陈广文;“以俞/枢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刘南阳;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研究及李振华教授经验总结[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8年
10 黑晓晶;9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85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