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试论“冬伤于寒,春必温

发布时间:2020-10-30 09:28
   "伏邪论"与"藏精论"均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重要内涵,体现了疾病的虚实转化,包含了中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动态演变过程,其意义与治未病如出一辙。若避之寒邪,则不发病,体现未病先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则体现既病防变的思想。"伏邪论"使得临床更为理解"伏"的宽度和深度;"藏精论"实则表述正气足则不病的思想。
【文章目录】:
1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内涵
    1.1 冬伤于寒
    1.2 春必温病
2 伏邪论
    2.1 伏邪源流与发展
    2.2 伏邪病因、发病部位与途径
3 藏精论
    3.1 正气存内,冬藏于精
    3.2 邪之所凑,冬不藏精
4 临床体会
    4.1 治则治法
    4.2 临床病证
5 小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超;;关于温病新感伏邪学说的初步探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2 陈奇;;“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析疑[J];江西中医药;1988年04期

3 万友生;;温病病因病机论[J];黑龙江中医药;1982年01期

4 熊寥笙;温病质难[J];重庆医药;1980年01期

5 白锋;;略谈近三十年来对温病概念的认识(一)[J];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06期

6 李栩堂;吴承忠老中医治温病经验[J];新中医;1978年02期

7 黄国平;冯鹏;陈武嘉;;浅谈冬伤于寒,春必温病[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27期

8 万友生;;温病概说[J];江西中医药;1959年06期

9 邹林;冯楠;刘华;王筠;;从温热证治法引发对温病初期苦寒药物应用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76期

10 袁天慧;陈孝银;何伟明;董尔丹;孟庆峰;毕明刚;;温病理论与感染/传染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金元明时期温病理论演变与发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2 杜松;当代瘟疫诊疗实践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3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4 许雯;基于温病古籍知识概念语义网络构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5 张飞龙;温热药(方)在温病治疗中运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文达良;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岭南医家论治温病经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许冠恒;沈凤阁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祁明明;温病透泄热郁法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黎壮伟;温病湿热证线粒体氧化损伤、能量代谢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冯雪梅;温病湿热证证候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杨春;以方测证探《伤寒论》方在温病中的临床运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文生;利尿法在温热类温病中运用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周志兴;透邪法在温病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佟琳;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四时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5 王重;温病“透法”理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运用[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洪曹栋;基于气机理论对心系温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

7 周叔英;温病痰证用药规律初步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皮立宏;岭南风温病风热犯肺证及风热夹湿证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文达良;百年岭南常见温病诊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邢可;温病气分证、营分证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6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8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