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吲哚美辛)作为对照,观察了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IL-6、TNF-α、IL-4、IL-10、IFN-γ)水平和家兔下丘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揭示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机制,体现了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优势作用,为刺络拔罐法的机理阐释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取25只清洁级家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它们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每组各5只。2.造模方法:除正常组家兔外,其他组家兔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模型,用生理盐水稀释大肠杆菌内毒素至200 ng/ml,并按200 ng/kg剂量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进行模型复制。3.干预方法:模型复制成功后,西药组家兔给予吲哚美辛混悬液灌胃,灌胃剂量按10ml/kg,其余组家兔则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单纯拔罐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在造模成功1小时后分别进行拔罐操作,单纯拔罐组家兔俯卧位被固定在兔板上,在家兔大椎穴处剃毛后,采用内径25mm的透明塑料罐,连接经络罐通仪,固定罐压为-0.03Mpa在穴处拔罐,时间为15分钟;刺络拔罐组家兔按上述固定、剃毛后,先用1寸毫针(固定刺入深度2mm)点刺出血后再拔罐,拔罐方法与单纯拔罐组相同;正常组、模型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均要以相同方式固定,但不进行拔罐操作。4.指标检测及方法:造模后每1小时记录体温1次,连续测量温度8小时,来观察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动物的体温变化;之后分别对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进行耳缘静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IL-4、IL-10、IFN-γ)浓度;采血后用空气栓塞法(耳缘静脉注射10 ml空气)处死动物,并取出全脑,迅速于视交叉与灰结节间取下丘脑,将标本放入EP管中,液氮中保存。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下丘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方法:实验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造模后,模型组家兔造模后直肠温度逐渐升高,出现了典型的双相热,约至2h、4h时体温升高至峰值,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高于正常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亦提示模型复制成功。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经相应治疗后,直肠温度升高程度均较模型组家兔温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与西药组家兔直肠温度变化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组比单纯拔罐组家兔直肠温度降低的更明显,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2.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应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血清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则明显降低,其中刺络拔罐组和西药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相比,始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拔罐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中的IL-1β,IL-6,GM-CSF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TNF-α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后均可降低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三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单纯拔罐组与其他两组家兔血清TNF-α水平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与单纯拔罐法相比较,可以使模型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得更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3.模型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IL-10水平也有所降低,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被提升,与模型组同时间段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家兔血清IL-10水平仍然降低,且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在治疗后均没有明显的提升,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来看,刺络拔罐组具有更优势的作用趋势。提示经刺络拔罐法和单纯拔罐法干预,可提高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4,IFN-γ水平,而对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提升作用。西药对于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均无明显提升作用。4.模型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家兔中枢iNOS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5.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2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的下丘脑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与单纯拔罐组两组间家兔中枢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抑制作用,对中枢COX-2蛋白表达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西药(吲哚美辛)干预对COX-1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1.刺络拔罐法与西药治疗同样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刺络拔罐法具有其优势作用。2.在退热作用起效过程中,刺络拔罐法可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水平,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而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3.刺络拔罐法退热的优势作用机制在于它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同时,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4.刺络拔罐法退热疗效肯定,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学位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4.3
【文章目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COX-1、COX-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红;徐庆雷;马小波;张巍;刘玲玲;王加平;;老年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2 刘洪玲;吕鹤翎;;放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年08期
3 李丹丹;孟向文;刘华朋;朱成慧;朴盛爱;;拔罐疗法作用机理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11期
4 毛近隆;李晓宇;孙蓉;;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提高心血管安全性的抗炎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20期
5 崔媛;陈泽林;;欧洲拔罐疗法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年03期
6 孙雪美;路学荣;乔文军;;辨证分型选穴刺络拔罐放血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吸入性肺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年03期
7 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不同施灸面积的灸法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07期
8 余楠楠;武虹波;刘佩东;陈泽林;郭义;;罐疗适宜病症详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3年07期
9 陈泽林;;中国罐疗法溯源——《五十二病方》角法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年02期
10 李霞;陈波;李春燕;陈泽林;郭义;;拔罐疗法适宜病症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金蓉;川芎挥发油解热作用及其部分机理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翩虹;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陈梓轩(Chan Zi Xuan Oshcar);刺血拔罐治疗瘀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洪培馨;拔罐罐内外皮肤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张立文;大椎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刘君财;黄连解毒汤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家兔发热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金荣;针灸预处理对异性蛋白致热模型豚鼠抗热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86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