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BDNF及CREB表达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3:07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BDNF及CREB表达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前三里穴”和“外关穴”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情况,以及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行为评估,探讨电针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取穴:“前三里穴”和“外关穴”,连续波,50Hz,20分钟/次,1次/日,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不予以针刺治疗,只予以相同时间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3、7、14、21天,采用网屏实验评分对各组大鼠上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定;各组大鼠在治疗结束后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BDNF、CREB和pCREB阳性表达情况。结果:1.各时间点各组大鼠网屏实验评分比较空白组、假手术组网屏实验评分为0,术后1天评分最高,术后21天评分最低,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评分逐渐降低,说明大鼠脑缺血后有一定的自愈性。术后1天,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天,电针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天,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BDNF阳性表达情况造模后脑内BDN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BDNF表达上升。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电针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电针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区周围皮质CREB、pCREB阳性表达情况造模后脑内CREB、pCREB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电针治疗后CREB、 pCREB表达明显上升。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并上调BDNF、CREB与pCREB的表达。2.电针刺激“前三里穴”和“外关穴”能显著降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3.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了缺血区周围BDNF、CREB的阳性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 电针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目录】:
  • 缩略词表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2
  • 文献综述12-24
  •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12-16
  • 1.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12-13
  • 1.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13-15
  • 1.3 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相关研究15-16
  • 2. 电针治疗脑梗死的相关研究16-19
  • 2.1 电针治疗脑梗死的相关机制16-18
  • 2.2 电针对脑缺血保护的相关研究18-19
  • 3. BDNF与CREB在脑梗死保护作用机制中的相关研究19-24
  • 3.1 BDNF、CREB的相关研究19-21
  • 3.2 BDNF、CREB在脑梗死保护作用机制中的相关研究21-24
  • 材料和方法24-35
  • 1. 材料与方法24-32
  • 1.1 实验材料24-25
  • 1.2 实验方法25-28
  • 1.3 固定与取材28-30
  • 1.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CREB、pCREB阳性表达情况30-31
  • 1.5 显微镜下观察31
  • 1.6 统计学分析31-32
  • 2. 结果32-35
  • 2.1 各时间点各组大鼠网屏实验评分比较32
  • 2.2 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皮层BDNF阳性表达情况32-33
  • 2.3 电针对MCAO大鼠缺血皮层CREB、pCREB阳性表达情况33-35
  • 讨论35-42
  • 1. 脑梗死的动物模型的选择35-36
  • 1.1 制作模型的影响因素35-36
  • 2. 针刺方案的选择36-39
  • 2.1 针刺穴位的选择36-37
  • 2.2 电针参数的选择37-39
  • 3. 电针对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39-40
  • 4. 电针对脑梗死缺血区BDNF阳性表达的影响40-41
  • 5. 电针对脑梗死缺血区CREB、pCREB阳性表达的影响41-42
  • 结论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51
  • 附图51-56
  • 个人简历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玉萍;;42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吉林医学;2009年11期

2 伍彩虹,代艳伟;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脑梗死误诊一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3 潘永进;脑梗死临床不良演变的不确定性与治疗[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刘庆宪,宋永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脑梗死患者免疫调控机制的影响[J];循证医学;2002年01期

5 孟宜良 ,金杨 ,赵荣荃 ,顾柏林 ,叶颖峰 ,宣海仙;大面积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体会[J];临床医学;2003年12期

6 尹伟,王伟,张军莉;大面积脑梗死20例临床特点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胡秀萍;李梅;李成乔;;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高建国,周农,翟金霞;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9 王广晖,崔润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大面积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5年03期

10 李大胜;李坤成;;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文明;;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庆宪;宋永建;;血清TGF-β_1对脑梗死患者免疫调控机制的影响[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韩丽雅;黄向东;管朝红;陈卫东;;伴有心房纤颤的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52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樊小农;魏媛媛;王舒;石学敏;;人中穴干预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5 丁小灵;李淮玉;;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吕欣欣;张瑞雪;唐吉友;;ERK_(1/2)与ROCK对脑梗死后面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7 邱伟庆;李新;王纪佐;;急性脑梗死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的表达及其与脑梗死相互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徐素琴;;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和疗效观察[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晓黎 张成 卢锡林;中山大学研究显示:可用参芪液诱导hMSCs治疗脑梗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勋刚;缺血预适应后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浓度的动态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赖天宝;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对脑梗死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海涛;益消复瘫汤治疗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妮;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非调脂疗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程;ADIPOQ基因相关蛋白脂联素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瑞;OSAHS脑梗死患者血清HIF-1和Ngb水平及对决策障碍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孙艳;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BDNF及CREB表达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梁静;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597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9年

6 刘存杰;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8年

7 陈研修;左心室结构功能异常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石娜;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蔡月明;纤维蛋白原Bβ启动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关联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王钟秀;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区BDNF及CREB表达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