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CA量表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分组方法
1.5.2 中医辨证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各组患者MoCA评分比较
2.3 各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4 各组患者复合证型出现率比较
3 讨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岚;徐萍;刘沁;袁媛;白雪;;基于MoCA评分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中医阴阳类证的分布规律[J];慢性病学杂志;2020年06期
2 唐妙;;浅析肾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08期
3 张艳;;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张丹丹;陶静;陈立典;;基于“目通于脑”探讨眼动反映认知功能障碍[J];中医杂志;2019年24期
5 龙燮;;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04期
6 赵丽群;饶凯华;刘海顺;;温胆汤加味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4年10期
7 李立为;简玉兰;;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年21期
8 郁晓群;张楠;夏煜;;通心络治疗多发性脑腔隙性梗死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1年05期
9 郭宗生;;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00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06期
10 廖穆熙;董楠楠;陈振虎;;电针“智七针”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澍欣;耳针配合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许云祥;电针对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刘媛;补肾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萧仁杰(Siu Yan Kit,Frederick);“智三针”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易亚乔;血管性痴呆中医理论探讨及益气活血祛痰法防治作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肖;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中医证候与MoCA量表认知域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胡霞;温阳通脉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张善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相关脏腑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4 史凌云;探讨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特点[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孙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邵晓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王桂倩;探讨中医综合干预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王晗羽;头体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年
9 袁雅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林飞;原络通经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5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