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8 10:20
   目的:观察临床中针康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探讨此疗法对患者肠道菌群以及炎症反应间存在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即头穴丛刺组、康复训练组和针康治疗组,同时募集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入组患者常规科室治疗和针刺体部腧穴(选取肩髎、曲池、肘髎、阳陵泉、委中、天枢、中脘等穴),将脉冲治疗仪的两极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刺激强度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头穴丛刺组选取于氏头针分区中的顶区、顶前区进行丛刺,将脉冲治疗仪与得气后的针柄相连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电针治疗后留针8h;康复训练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PT、OT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针康治疗组于上述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上述治疗每周6次,共治疗14d。观察指标选择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16S rRNA肠道菌群分析、血清TNF-α及MCP-1含量测定。所有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菌群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减少、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增多,治疗前后患者乳酸杆菌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TNF-α、MCP-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α、MCP-1的含量有所下降,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血清中TNF-α、MCP-1含量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康复训练以及针康治疗均能恢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加肠内乳酸杆菌含量、降低梭状芽胞杆菌含量,下调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2.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方面,针康治疗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
【学位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6
【部分图文】:

序列,治疗前后,统计学意义,患者


图 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 FMA 评分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结果具有统计 学意义;与针康治疗组比较.05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受试者肠道菌群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以 16S rRNA 序列进行分析,选取 Illumina Miseq ,前引物 GCACCTAAYTGGGYDTAAAGNG,后引物 TACNVGGGAATCC,将有效序列以 MiSeq 测序进行 2×300bp 双端测序,对导数据使用 α 多样性分析、菌群组成交互式可视化、分类组成分析析方法。肠道菌群的共有 OTUs 的 Venn 图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三组患生物分类单元(门、纲、目、科、属、种)丰富度均明显下降,患者的微生物分类单元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

微生物类群,梭状芽胞杆菌,乳酸杆菌,患者


图 2 各组受试者微生物类群统计注:K 健康对照组;Z 患者治疗前;A 头穴丛刺组;B 康复训练组;C 针康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减少、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增多,治疗前后患者乳酸杆菌含量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治疗后三组患者组间相比,针康治疗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含量增多、梭状芽胞杆菌含量减少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表 3:各组肠道菌群治疗前后的比较(`x± s,logN /g 粪便)Table 3: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flor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group( `x± s, logN /g feces)

乳酸杆菌,统计学意义,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d 8.52±1.47○#5.74±1.08○#针康治疗组 271d 7.90±0.96△6.69±0.76△14d 9.33±1.31○5.01±0.74○对照组 30 — 10.23±0.88 4.23±0.5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P<0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康治疗组比较,# P<0.05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小正;王金海;鲍春龄;焦志华;东贵荣;;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年07期

2 王成伟;刘梦阅;文谦;李宁;;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电针干预防治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年05期

3 罗佳;金锋;;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年22期

4 邵乐;蔡光先;王宇红;;趋化因子MCP-1、MIP-1α的表达与脑缺血关系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5 陈世龙;孙小斐;;于氏头针治疗脑梗塞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易园骊;姚萍;;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06期

7 李凯平;;《伤寒论》阳明病病机传变规律探讨(上)[J];光明中医;2012年06期

8 朱强;刘华光;;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道黏膜屏障[J];山东医药;2011年35期

9 王巨庆;;针药并用对中风后腹泻的疗效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3期

10 朱冬梅;;头针刺激量与改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国伤残医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秀莲;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瑜;于氏头针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柳淑芳;中医穴位按摩预防脑卒中后便秘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徐瑾瑜;丹龙醒脑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机理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8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8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