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药穴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20:24
  目的:总结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选穴用药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常用文献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检索时间规定为建库至2019年2月,纳入所有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用Excel 2016建立针药结合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通过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前4位穴位和药物分别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和石菖蒲、甘草、半夏、远志。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类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主要选用经外奇穴以及任脉、胆经、督脉、胃经上的腧穴。出现频率较高药穴的关联程度依次为:金津-玉液,郁金-石菖蒲,川芎-廉泉,胆南星-廉泉。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循行过颈项部和舌咽部的经脉为治疗本病常用经脉,其上腧穴以及经脉交会穴为常用腧穴,用药取穴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多以补益气血和活血化瘀药结合应用为主。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04期 第389-395+404页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药穴规律研究


34篇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文献出现频率较高药穴聚类柱状图

树形图,吞咽障碍,针药结合,树形图


图2将出现频率较高药穴分为两大类,经分析发现一类为主要药穴,一类为辨证药穴。第一类为廉泉、石菖蒲、风池、甘草,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出现频率较高的重点药穴,各自有清咽利舌、豁痰开窍、平肝息风、补虚及调和诸药的作用;另一类为辨证药穴,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局部泻热通络为主;第二部分合用以豁痰开窍为主;第三部分以息风止痛为主;第四部分以活血化瘀为主。此四部分各有侧重,分别对应本病病机中的火、痰、风、瘀,可作为辨证药穴。因此,临床可根据病情,在重点药穴基础上,辨证选择其他各类药穴,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拘泥于此,三因治宜。针刺是一种机械性刺激,不会直接为人体提供新的物质,而是通过调节内源性固有物质的合成、代谢等改变内环境,这是它与药物治疗的本质性区别[40]。补益类中药血肉有情、益肾填精之品,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再结合中药治疗的脏腑辨证,来治疗“本虚”这一发病根源,针刺可对风、火、痰、瘀所致的局部经络不通发挥疗效,疏风通络、清咽利喉、行气活血,长于治标,但针刺的短暂刺激无法维持疗效,辅以中药的持续刺激,可增强疗效的可持续性,即通过标本药穴配伍,产生标本兼治、脏腑经络并治、互增互补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苍龟探穴针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研究[J]. 别红军,徐菲,郝慧敏.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8)
[2]自拟祛风复元汤联合电针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向丽萍,张长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8(05)
[3]加味活舌利咽汤联合针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 胡双轩.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7(09)
[4]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腧穴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探讨[J]. 赵嫦颖.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02)
[5]针药结合治疗风痰阻络证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75例临床观察[J]. 李洁,周芳,王小云,马艳,孙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6]中风复元方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储瑾,唐军,姚红霞,王燕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5)
[7]半夏厚朴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付菊花.  四川中医. 2016(07)
[8]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临床观察[J]. 桂树虹,黄东勉,李俊驹,费毅,蔡燕.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7)
[9]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 梁艳桂,吴海科,谭峰,许雪华,卢婉敏,吴怡卿,陈景梅,张明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8)
[10]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临床效果观察[J]. 段元宝.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12)

硕士论文
[1]靳三针配合菖蒲郁金汤治疗痰瘀阻窍型高血压脑出血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晶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2]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伍小玲.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898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98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8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