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利教授北京市宣武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师承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十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三十年多来一直在临床进行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于脑血管病、以及脑相关疾病治疗,在疑难脑病等领域有独到见解,并对中医脑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有特殊的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学术思想。高老师提出脑的生理上有“诸阳之会”阳气易亢胜;“清空之窍”清窍易阻闭;“元神之府”元神易损伤;“髓之海”髓易空虚;“脉之会”血脉易破损等特点。高利老师认为脑血管病病机的核心理论在病理上是瘀血、痰湿、积滞并存,引起窍闭、神伤、脉坏,应用祛瘀,化痰、通腑法等论治,临床收效颇丰。而高老师在临床上对各种疑难脑病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本人深受高老师教导,跟师学习,受益良多。高利老师认为脑血管病病机的核心病机是瘀血、痰湿、腑部积滞,高老师总结了多种临床应用之法,认为祛瘀、化痰、通腑等方法用之有效,在治疗中提高携领地将“通”法提炼总结,运用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采用“清通、补通、疏通”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脑血管病的治疗,故活血化痰通腑法的应用在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9个病例的介绍进一步阐述高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用药特点,着重介绍了祛瘀、化痰、通腑法的应用,尤其是脑血管病急性期(包括脑出血)活血清热药物的应用。[目的]探讨祛瘀化痰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依据,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总结了古今、中西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及治疗,提出祛瘀化痰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思路。68例患者符合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断,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实际可供医学统计患者65例,观察组33例采用祛瘀化痰通腑方联合西药抗栓降脂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西药抗栓降脂治疗,疗程3个月,通过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观察祛瘀化痰通腑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P0.01,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可见观察组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忠者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1,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优丁对照组;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忠者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血胆固醇、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测均提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指标下降方面有优势;6、安全性观察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做常规检测,在用药治疗前后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说明本组实验用药治疗的安全性。[结论]1、祛瘀化痰通腑方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2、祛瘀化痰通腑方在改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胆固醇的指标方面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利 脑病 辨证治疗 老中医经验 祛瘀化痰通腑方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临床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77.7
【目录】:
- 第一部分 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6-49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一、高利教授学术思想9-27
- 1 学术思想渊源9-10
- 1.1 博采众长,中西结合9-10
- 1.2 研习古籍,与现代结合10
- 2 对于脑血管病的中医古代与现代认识10-18
- 2.1 对于脑血管病的中医古代认识11-15
- 2.2 现代中医对于脑病的认识和相关发展15-18
- 3 学术思想的形成18
- 4 高利教授学术思想总结18-27
- 4.1 受脑的中医理论启迪19
- 4.2 总结脑血管病特点19-20
- 4.3 三通法的提出20
- 4.4 通法临床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20-21
- 4.5 通法在瘀证为主证侯中的作用21-23
- 4.6 通法在痰证为主证侯中的作用23-25
- 4.7 通法在腑气不通为主证侯中的作用25-27
- 二、临床经验总结27-46
- 1 面瘫27-29
- 2 脑血管狭窄29-31
- 3 脑梗塞31-33
- 4 病毒性脑炎33-35
- 5 脑出血35-37
- 6 帕金森综合征37-40
- 7 卒中后抑郁状态40-42
- 8 湿疹42-44
- 9 眩晕44-46
- 参考文献46-49
- 第二部分 祛瘀化痰通腑方联合抗凝降脂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49-78
- 中文摘要49-51
- ABSTRACT51-53
- 一、文献综述53-60
- 1 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53-55
- 1.1 病名的古今沿革53-54
- 1.2 历代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54-55
- 2 中风病的现代认识和发展55-59
- 2.1 现代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辨证论治55-57
- 2.2 现代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病57-58
- 2.3 中成药治疗中风病58
- 2.4 针灸推拿治疗中风病58-59
- 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认识和治疗59-60
- 3.1 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9
- 3.2 他汀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9-60
- 二、祛瘀化痰通腑方联合抗凝降脂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60-75
- 1 临床研究60-67
- 1.1 临床资料60
- 1.2 临床设计60-61
- 1.3 诊断标准61-62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62-63
- 1.5 疗效评定标准63
- 1.6 观察结果63-67
- 2 讨论67-74
- 2.1 高利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67-69
- 2.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69
- 2.3 祛痰化瘀通腑方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69-72
- 2.4 疗效分析72-74
- 3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78
- 附表78-82
- 致谢82-83
- 个人简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光荣,陈正权,杨霞;缺血性中风63例治疗分析[J];四川中医;2002年03期
2 李国庆,王林静,叶健,武继涛,郑绍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2年04期
3 胡梅芳;辨治缺血性中风48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11期
4 赵卫;浅谈中医药在诊治缺血性中风中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003年03期
5 戴嫣;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及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4期
6 张觉人,杨庆堂;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实验研究述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7 贾满仓,朱薇;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袁威;孙书光;凌云;;68例缺血性中风治护体会[J];国医论坛;2008年03期
10 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2 马维斌;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祝美珍;;“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有丽;李容;邓妍;梁章荣;何明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绍华;防治中风显微镜下有高招[N];健康时报;2004年
7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宇文亚;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2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高宗桂;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10 高红莉;“瘀血生风”假说检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威;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唐莉莉;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霍绮雯;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148C/T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谭绍超;缺血性中风恢复早期肩—手综合征综合治疗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李新龙;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复发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刘立明;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治疗方案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栋;中风Ⅱ号干预缺血性中风损伤级联反应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8 郑宏;偏瘫复康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邵旭东;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作用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10 石青;中医脾肾相关理论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9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