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22:12

  本文关键词: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大肠黏膜隆起性改变,可发于大肠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便血、腹痛、腹泻、粘液便、便秘等。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现在无统一认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为“便血”、“泄泻”、“腹痛”、“ve瘕”等范畴。中医体质学说与大肠息肉有一定关系,体质的差异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临床中对于大肠息肉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对276名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及中医体质学调查,了解该病的中医体质学分布规律,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辨识大肠息肉的易发体质类型及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对大肠息肉的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及癌变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中医体质测评表: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9年正式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依据,收集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病房或内镜中心诊断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对其进行中医体质学判定;2、一般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大肠息肉病史、结肠癌病史、胆囊疾病病史、家族史、精神心理状态、饮食嗜好及大便性状等资料。3、结肠镜及病理诊断报告,统计大肠息肉的数目、位置、山田分型、大小及病理类型。4、分型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对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相关性。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大肠息肉患者276例,男性患者166例,女性患者110例。大肠息肉患者平均年龄57.47±11.09岁;大肠息肉患者平均体重指数24.73±3.44,属于超重范围;整体体重指数以正常及超重所占比例最多,达80.4%。腺瘤性息肉152例,非腺瘤性息肉124例。单发息肉137例,多发息肉139例,两者各占约50%。2、内镜结果:大肠息肉的多发位置为乙状结肠、横结肠和直肠,以左半结肠为主。息肉大小以d≤0.5cm,0.5cmd≤1.0cm最为常见。性别、息肉数目、大便不爽、山田分型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腺瘤性息肉的多见于男性。多发息肉、山田Ⅲ、Ⅳ型、大便不爽多见于腺瘤性息肉。3、体质分布:大肠息肉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为:痰湿质(27.2%)湿热质(25.9%)阳虚质(24.1%)气郁质(17.2%)平和质(16.3%)阴虚质(12.9%)气虚质(12.5%)血瘀证(8.2%)特禀质(0.4%);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约占总体的77.2%。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腺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大小为息肉数目大便不爽性别。研究结论1、大肠息肉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2、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性别、息肉数目、山田分型、大便不爽症状。
【关键词】:大肠息肉 调查研究 危险因素 腺瘤性息肉 中医体质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符号说明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8
  • 综述一 大肠息肉临床研究分析11-18
  • 1 流行病学11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11
  • 3 形态学分类11
  • 4 病理分型11-12
  • 5 与大肠癌的关系12
  • 6 与其它疾病的关系12-13
  • 7 诊断与治疗13
  • 8 中医对于大肠息肉的认识13-16
  • 参考文献16-18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形成发展及其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探索18-28
  • 1 体质类型的分类基础18
  • 2 体质学说的发展18-20
  • 2.1 体质学说的发展历史沿革18-19
  • 2.2 现代医学对于体质的认识19
  • 2.3 国外关于体质学说的认识19-20
  • 3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特点20
  • 4 中医体质学说与消化疾病的关系20-24
  • 4.1 体质学说与肝脏疾病的关系20-22
  • 4.2 体质学说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22
  • 4.3 体质学说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22-23
  • 4.4 体质学说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23
  • 4.5 体质学说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23-24
  • 4.6 体质学说与大肠息肉的关系24
  • 5 体质学说对临床诊疗的意义24-25
  • 参考文献25-28
  • 前言28-30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0-59
  • 临床资料30-54
  • 1 资料与方法30-32
  • 1.1 一般资料30
  • 1.2 病例选择标准30
  • 1.3 中医体质学分类标准30-31
  • 1.4 调查方法31
  • 1.5 观察指标31-32
  • 1.6 数据处理过程32
  • 1.7 统计处理32
  • 1.8 质量控制32
  • 2 调查结果32-54
  • 2.1 基本资料33-46
  • 2.2 内镜诊断报告结果46-50
  • 2.3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50-52
  • 2.4 腺瘤性息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52-54
  • 讨论54-59
  • 1 大肠息肉临床研究现状54-55
  • 1.1 西医对于大肠息肉的认识54-55
  • 1.2 中医对于大肠息肉的认识55
  • 2 中医体质学研究现状55-56
  • 2.1 体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55
  • 2.2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特点55
  • 2.3 中医体质学说与大肠息肉的关系55-56
  • 3 结果分析56-58
  • 3.1 基本资料分析56-57
  • 3.2 内镜结果分析57
  • 3.3 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分布57-58
  • 4 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大肠息肉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意义58-59
  • 结语59-60
  • 存在问题与不足60-61
  • 参考文献61-62
  • 附录62-71
  • 致谢71-7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2-73
  • 个人简历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成;王海燕;刘海臻;;208例大肠息肉患者诊疗结果分析[J];首都医药;2008年14期

2 韩玲;;86例大肠息肉患者复发性和中医证侯分布规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竹建强;李巧菊;赵红;;经肠镜高频电切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2年05期

4 管映君;;72例经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患者的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12年34期

5 刘福建;18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及组织学特点[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魏建威;徐丛荣;郑登滋;陈友;;大肠息肉患者胸苷激酶检测结果的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7期

7 刘添文;陈延;;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7期

8 钟霞 ,于皆平,罗和生,冉宗学;成人全大肠镜用于儿童便血的诊治体会[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7期

9 简燕婷,王立生,孙勇,潘令嘉,周殿元;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的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4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春月;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闫思蒙;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王英;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00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