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方证辨证”思想对《伤寒论》对症用方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0 06:59
目的:以方证辨证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伤寒论》113方的归纳、整理、分析,得出各个方剂的方证。再通过对《伤寒论》所述各个症状的整合、梳理,得出每一症状的主治方剂。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得出《伤寒论》对症用方规律。方法:1、本文通过对与《伤寒论》的“方证辨证”思想相关的医籍及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方证辩证思想的历史沿革、定义、研究方法、现实意义、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结论。2、以“方证辨证”思想为基础,尽可能从原文出发,综合历代医家之高论,简要阐述各方。系统整理《伤寒论》113首方剂的方证,对《伤寒论》113首方剂与证的关系进行纵向研究。进而归纳总结《伤寒论》所述诸症,并分析讨论各症所涉诸方,对症与方的关系进行横向研究。3、横向与纵向交叉对比得出伤寒论对症用方规律。结论:各方剂的应用指征和各症状的分证论治规律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方证辨证思想便于《伤寒论》的学习、记忆与临证运用。方证演变规律即是几个基础方证,随症状发展进行药物加减,随之产生各个方证。症状演化规律即是寒、热、虚、邪、郁发展变化,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随即产生各个症状。
【文章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伤寒论》方证研究
凡例
1.1《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分析
1.1.1 桂枝汤类方(二十一首)
1.1.2 麻黄汤类方 (八首)
1.1.3 葛根汤类方 (三首)
1.1.4 抵当汤类方 (三首)
1.1.5 栀子豉汤类方 (八首)
1.1.6 陷胸汤类方 (六首)
1.1.7 泻心汤类方 (六首)
1.1.8 甘草汤类方 (四首)
1.1.9 苓桂术甘汤类方 (七首)
1.1.10 黄芩黄连汤类方 (四首)
1.1.11 白虎汤类方 (三首)
1.1.12 承气汤类方 (六首)
1.1.13 柴胡汤类方 (七首)
1.1.14 芍药当归汤类方 (四首)
1.1.15 四逆汤类方(七首)
1.1.16 其它方类(十五首)
1.2《伤寒论》方剂演化规律
2《伤寒论》对症用方研究
凡例
2.1《伤寒论》对症用方整理
2.1.1 头项症
2.1.2 寒症(恶寒、微恶寒、微寒、振寒、恶风)
2.1.3 厥
2.1.4 热症(恶热、发热、面赤、潮热、足心热)
2.1.5 往来寒热
2.1.6 如疟状
2.1.7 汗出(盗汗、但头汗出、湒然汗出、蜇蜇汗出)
2.1.8 呕吐(欲吐、呕、哕、干噫、吐)
2.1.9 烦躁
2.1.10 躁
2.1.11 不得卧眠
2.1.12 渴
2.1.13 咽痛
2.1.14 吐血
2.1.15 口苦
2.1.16 口不仁
2.1.17 口伤赤烂
2.1.18 身重
2.1.19 身肿
2.1.20 腰下痹
2.1.21 多眠嗜卧
2.1.22 鼾
2.1.23 语言难出
2.1.24 小便不利
2.1.25 发黄
2.1.26 挛急
2.1.27 神志症
2.1.28 肢体症
2.1.29 汗不出
2.1.30 喘
2.1.31 胸中症
2.1.32 心下症
2.1.33 脏结
2.1.34 下利(便溏、便脓血、协热利)
2.1.35 下血
2.1.36 咳
2.1.37 痛症
2.1.38 筋惕肉瞤
2.1.39 噎
2.1.40 腹症
2.1.41 目症
2.1.42 衄
2.1.43 疮
2.1.44 气息症
2.1.45 心中症
2.1.46 大便难
2.1.47 奔豚
2.1.48 眩冒
2.1.49 饮食症
2.1.50 胁下症
2.1.51 两耳无所闻
2.1.52 痈脓
2.1.53 喜唾
2.2《伤寒论》症状演化规律
2.3《伤寒论》对症用方规律探讨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方运用思路探析[J]. 高广飞. 四川中医. 2014(05)
[2]李发枝谈方证辨证[J]. 王丹妮,郭会军,蒋自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2)
[3]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J]. 武开放,杨幼新. 吉林中医药. 2013(07)
[4]中医《伤寒论》教学中方证教学的应用[J]. 何大群.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1)
[5]试论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J]. 李赛美,郑身宏,金小洣.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5)
[6]论当代伤寒临床流派基本状况[J]. 林士毅,滕依丽,李赛美,方剑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05)
[7]“方证照合”—张仲景《伤寒论》的灵魂[J]. 蒋荣民,刘公望. 天津中医药. 2009(03)
[8]张仲景《伤寒论》方证学术思想研究[J]. 杨国栋.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04)
[9]方证研究与中医现代化[J]. 刘志刚,黄煌.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1)
[10]半夏泻心汤类方方证关联探讨[J]. 宋小莉,司银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10)
博士论文
[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D]. 马明越.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张仲景方证论治体系研究及其方证数据库[D]. 刘立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经湿热型PCOS的方证对应初步研究[D]. 郑美玲.云南中医学院 2015
[2]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D]. 高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3]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D]. 简瑜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74259
【文章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伤寒论》方证研究
凡例
1.1《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分析
1.1.1 桂枝汤类方(二十一首)
1.1.2 麻黄汤类方 (八首)
1.1.3 葛根汤类方 (三首)
1.1.4 抵当汤类方 (三首)
1.1.5 栀子豉汤类方 (八首)
1.1.6 陷胸汤类方 (六首)
1.1.7 泻心汤类方 (六首)
1.1.8 甘草汤类方 (四首)
1.1.9 苓桂术甘汤类方 (七首)
1.1.10 黄芩黄连汤类方 (四首)
1.1.11 白虎汤类方 (三首)
1.1.12 承气汤类方 (六首)
1.1.13 柴胡汤类方 (七首)
1.1.14 芍药当归汤类方 (四首)
1.1.15 四逆汤类方(七首)
1.1.16 其它方类(十五首)
1.2《伤寒论》方剂演化规律
2《伤寒论》对症用方研究
凡例
2.1《伤寒论》对症用方整理
2.1.1 头项症
2.1.2 寒症(恶寒、微恶寒、微寒、振寒、恶风)
2.1.3 厥
2.1.4 热症(恶热、发热、面赤、潮热、足心热)
2.1.5 往来寒热
2.1.6 如疟状
2.1.7 汗出(盗汗、但头汗出、湒然汗出、蜇蜇汗出)
2.1.8 呕吐(欲吐、呕、哕、干噫、吐)
2.1.9 烦躁
2.1.10 躁
2.1.11 不得卧眠
2.1.12 渴
2.1.13 咽痛
2.1.14 吐血
2.1.15 口苦
2.1.16 口不仁
2.1.17 口伤赤烂
2.1.18 身重
2.1.19 身肿
2.1.20 腰下痹
2.1.21 多眠嗜卧
2.1.22 鼾
2.1.23 语言难出
2.1.24 小便不利
2.1.25 发黄
2.1.26 挛急
2.1.27 神志症
2.1.28 肢体症
2.1.29 汗不出
2.1.30 喘
2.1.31 胸中症
2.1.32 心下症
2.1.33 脏结
2.1.34 下利(便溏、便脓血、协热利)
2.1.35 下血
2.1.36 咳
2.1.37 痛症
2.1.38 筋惕肉瞤
2.1.39 噎
2.1.40 腹症
2.1.41 目症
2.1.42 衄
2.1.43 疮
2.1.44 气息症
2.1.45 心中症
2.1.46 大便难
2.1.47 奔豚
2.1.48 眩冒
2.1.49 饮食症
2.1.50 胁下症
2.1.51 两耳无所闻
2.1.52 痈脓
2.1.53 喜唾
2.2《伤寒论》症状演化规律
2.3《伤寒论》对症用方规律探讨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方运用思路探析[J]. 高广飞. 四川中医. 2014(05)
[2]李发枝谈方证辨证[J]. 王丹妮,郭会军,蒋自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2)
[3]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J]. 武开放,杨幼新. 吉林中医药. 2013(07)
[4]中医《伤寒论》教学中方证教学的应用[J]. 何大群.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1)
[5]试论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J]. 李赛美,郑身宏,金小洣.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5)
[6]论当代伤寒临床流派基本状况[J]. 林士毅,滕依丽,李赛美,方剑锋.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05)
[7]“方证照合”—张仲景《伤寒论》的灵魂[J]. 蒋荣民,刘公望. 天津中医药. 2009(03)
[8]张仲景《伤寒论》方证学术思想研究[J]. 杨国栋.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04)
[9]方证研究与中医现代化[J]. 刘志刚,黄煌.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01)
[10]半夏泻心汤类方方证关联探讨[J]. 宋小莉,司银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10)
博士论文
[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D]. 马明越.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张仲景方证论治体系研究及其方证数据库[D]. 刘立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经湿热型PCOS的方证对应初步研究[D]. 郑美玲.云南中医学院 2015
[2]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D]. 高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3]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D]. 简瑜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74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0742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