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益气针法治疗中风后疲劳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22:28
目的:观察调神益气针法治疗中风后疲劳(PS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疲劳(PS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调神益气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为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调神益气针刺组采用调神益气针刺治疗,选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中的精力部分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SS评分均显著降低,SS-QOL精力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SS评分(分):常规针刺组为(42.38±4.419)比(48.28±5.584),调神益气针刺组为(35.55±3.479)比(47.60±6.324);SS-QOL精力评分(分):常规针刺组为(8.38±1.125)比(7.03±0.974),调神益气针...
【文章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安全疗效评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醒脑开窍”针刺法调节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J]. 韩林,高旸,王旭慧,张亚男,张向宇. 中国针灸. 2018(12)
[2]腹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詹乐昌,潘锐焕,何铭锋,董葱,王秋月,黄珍,詹杰,陈红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6)
[3]脑卒中后疲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李欣,张彦红,聂拴锁,戴巧英,袁世君,申秀香,桂艳红,席爱萍,许岩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08)
[4]白细胞介素-1β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发生的预测价值研究[J]. 席爱萍,李欣,申秀香,张彦红,许岩丽,郑连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8)
[5]促甲状腺素与脑卒中后疲劳关系的临床研究[J]. 宋征宇,王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01)
[6]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王蓉芸,林贤雷,孙秋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7(01)
[7]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马艳,熊键,孙瑞,乔娜,李进华,郑洋,周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 (12)
[8]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J]. 孙瑞,李洁,周芳,梁玉,马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9]血清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糖水平与患者脑卒中后疲劳水平的关系[J]. 赵思宇,张会君,刘涛,李宝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19)
[10]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 尹洪娜,郭玉怀,李全.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9)
本文编号:3252216
【文章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安全疗效评定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醒脑开窍”针刺法调节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J]. 韩林,高旸,王旭慧,张亚男,张向宇. 中国针灸. 2018(12)
[2]腹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詹乐昌,潘锐焕,何铭锋,董葱,王秋月,黄珍,詹杰,陈红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6)
[3]脑卒中后疲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介素1β、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李欣,张彦红,聂拴锁,戴巧英,袁世君,申秀香,桂艳红,席爱萍,许岩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08)
[4]白细胞介素-1β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疲劳发生的预测价值研究[J]. 席爱萍,李欣,申秀香,张彦红,许岩丽,郑连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8)
[5]促甲状腺素与脑卒中后疲劳关系的临床研究[J]. 宋征宇,王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01)
[6]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J]. 王蓉芸,林贤雷,孙秋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7(01)
[7]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马艳,熊键,孙瑞,乔娜,李进华,郑洋,周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 (12)
[8]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J]. 孙瑞,李洁,周芳,梁玉,马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9]血清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糖水平与患者脑卒中后疲劳水平的关系[J]. 赵思宇,张会君,刘涛,李宝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19)
[10]针刺百会、四神聪配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J]. 尹洪娜,郭玉怀,李全.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9)
本文编号:3252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2522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