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5:05

  本文关键词: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其引起的眩晕等症状往往给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临床上已成为脑血管病防治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显著增加以及电脑的广泛应用,青壮年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目的:观察针刺风府、风池合完骨该组穴位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西药试验组对照,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优势,为该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根据西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对眩晕的诊断标准,确立符合研究的病历6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以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用药,在此基础上分别予以西药和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mg,每晚1次,试验组予以针刺颅底组穴:风府、风池合完骨,每天1次。两组均一周为一个疗程,试验组1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两组治疗均为连续2个疗程。病例筛选入组后于入组当天,治疗后2周,记录观察指标,以了解治疗的疗效、安全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最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总有效率改善情况:结束2周治疗之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表示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总体效果要优于盐酸氟桂利嗪。2.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的分析:两组的中医症状各项积分及总分前后比较均有P0.05,表明针刺治疗和西药治疗均能改善风阳上扰型眩晕的各项症状;将两组积分差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总分差值P=0.000,表示总体改善情况,针刺治疗要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在各项积分差值的比较中,两组治疗除对耳鸣耳聋及失眠多梦的改善没有明显差异,在恶心呕吐、头痛目胀、面红口苦、焦虑急躁的改善情况比较,均有P0.05,表明针刺在改善以上这些症状方面要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3.TCD改善情况的分析:将两组患者的TCD各项参数值治疗前后进行统计,结果试验组各项参数均有P0.05,表明针刺治疗后血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仅有5个参数:LVA的平均流速(Vm)、BA的收缩峰值(Vs)及三组血管的搏动指数(PI)差值符合P0.05,而其他几项参数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将两组中经治疗均得到改善的TCD参数差值进行比较,结果均有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整体而言,针刺治疗在改善血流方面要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结论:针刺颅底组穴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动情况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治疗效果要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应用针刺颅底组穴结合基础治疗的方法,对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很好的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眩晕 后循环缺血 颅底组穴 针刺 TC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34
  • 综述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现代医学诊疗11-19
  • 一、眩晕的概念及常见病因11-12
  • 1. 眩晕的概念11
  • 2. 眩晕的分类11-12
  • 二、后循环缺血的现代医学相关认识及进展12-19
  • 1. 后循环系统的解剖12
  • 2. 后循环缺血的概念12
  • 3.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病机12-14
  • 4. 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因素14
  • 5.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14-15
  • 6. 后循环缺血的辅助检查15-16
  • 7. 后循环缺血的西医治疗16-18
  • 8. 结语18-19
  • 综述二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传统医学研究19-30
  • 一、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19-22
  • 1. 病名及概念19
  • 2. 病因病机19-21
  • 3. 辨证分型21-22
  • 二、传统医学对眩晕的治疗22-30
  • 1. 中药治疗22-25
  • 2. 针灸及其他疗法25-28
  • 3. 导师治疗思路28-29
  • 4.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4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4-52
  • 前言34-35
  • 研究资料35-41
  • 一、病例选择35
  • 二、诊断标准35-36
  •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西医诊断标准35
  • 2. 中医学诊断标准及证候标准35-36
  • 三、病例纳入标准36
  • 四、病例排除标准36
  • 五、病例的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36-37
  • 1. 剔除标准36-37
  • 2. 脱落标准37
  • 3. 中止标准37
  • 六、试验分组37
  • 七、治疗方法37-39
  • 1. 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37-38
  • 2. 试验组:针刺治疗38-39
  • 3. 对照组:西药治疗39
  • 八、治疗周期及观察时点39
  • 1. 治疗周期39
  • 2. 观察时点39
  • 九、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39-41
  • 1. 一般项目观察39
  • 2. 疗效性项目观察39-40
  • 3. 安全性检查40
  • 4. 统计方法40-41
  • 结果41-48
  • 一、两组基线比较41-43
  • 1. 两组年龄41
  • 2. 两组性别41
  • 3. 入组时的中医症状积分41-42
  • 4. 入组时的TCD结果42-43
  • 5. 结论43
  • 二、疗效比较43-48
  • 1. 总体疗效比较43
  • 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43-45
  • 3. 两组的TCD参数比较45-47
  • 4. 安全性观察47-48
  • 讨论48-52
  • 一、眩晕的病因病机48
  • 二、眩晕的针灸治疗概况48-49
  • 三、颅底组穴的选穴原理49-50
  • 1. 颅底组穴的古代研究49-50
  • 2. 颅底组穴的现代研究50
  • 四、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优势50-51
  • 1. 总有效率改善情况的分析50
  • 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的分析50-51
  • 3. TCD改善情况的分析51
  • 五、研究的不足与思考51-52
  • 参考文献52-53
  • 附录53-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茜;;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6例[J];中医学报;2010年02期

2 路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0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7期

3 赵海涛;;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21期

4 杨佳;陈勇;;纳络酮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06期

5 陈玉堂;;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7期

6 李正军;蒋士杰;姚俊;龚家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年23期

7 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6期

8 苏克江,王桂敏;后循环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3期

9 鞠奕;王桂红;王拥军;;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6年11期

10 王拥军;;澄清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概念 提高诊疗水平[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维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翌;;眩晕与后循环缺血[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孟繁华;孙博谦;;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广西;张伯兴;刘书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6 王庆松;向阳;王俊;;后循环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世卿;高清顺;高山;王君;张典;石洪霞;;推拿调任通督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王景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峥;王菲;;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素珍;吴子明;陈艾婷;冀飞;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云涛;专家呼吁对后循环缺血加强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耳聋耳鸣查查脑血管[N];健康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芳;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尚艳花;定眩蠲痛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吴斌;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韩晓云;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后循环缺血的研究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倩;王健教授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郝玉贵;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8 邢振华;后循环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9 庾建英;三血管结扎法制备兔后循环缺血模型的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峰;天竹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58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8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