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岭南飞针疗法之头皮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16 08:23
  【目的】观察岭南飞针疗法之头皮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降糖、降脂和降血压及饮食调节和适当运动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岭南飞针疗法之头皮针针刺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经颅多谱勒(TCD)检测指标[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96.7%(29/30),对照组分别为66.7%(20/30)、86.7%(26/30),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和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对DHI评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2组患者LVA、R...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1.3.2 对照组
        1.3.3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4.1 大脑后循环指标
        1.4.2 眩晕程度评估
        1.4.3 安全性评价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脱落情况和基线资料比较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VA和BA的Vm、RI值比较
    2.5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 许如炜,范友强,吴迪,蒋鹏,徐琳,徐亮,马明,姜亚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11)
[2]醒脑三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J]. 耿昌,陈彦,吴宏生,冯莹莹,刘景,张元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4)
[3]眼针结合体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J]. 高鹏,王鹏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03)
[4]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英文)[J]. 刘广霞,陈赟,杨娅,韩丑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2(03)
[5]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张磊,于学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1(12)
[6]头穴透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J]. 戚秀杰,王顺.  中国针灸. 2011(06)
[7]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 李焰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6(09)



本文编号:3677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77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