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症状为眩晕、视物不清、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临床症状。被提出后引起当前学者的充分重视。又将其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多种命名。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此疾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中医手法治疗对该病有着明确的治疗效果,是该病在治疗上首选并且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旋提手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朱立国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及经验总结,对传统医学中旋转手法的操作进行了调整和改良,更名为旋提手法。该手法具有易操作、见效快、风险系数低等特点。该手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望京医院脊柱二科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上颈段寰枕筋膜处往往比较僵硬,可触及到明显的条索,结合患者的颈椎X线检查,我们发现在患者颈椎侧位及过屈过伸位片对比中,患者上颈段椎体棘突间间隙和寰枕后间隙距离往往无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在经过治疗后,患者上颈段肌肉较前松软,患者眩晕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患者上颈段椎体棘突间间隙和寰枕后间隙距离较前增大。在回顾现有近十几年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尚未发现针对此项X线表现方面的研究,也无相应研究证实CSA患者的眩晕症状与上述X线指标之间的联系。这影响了从X线方面评估CSA患者眩晕治疗疗效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研究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客观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及X线变化,这将为今后的临床进一步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尤其是在X线影像学研究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来源: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望京中心研究数据,共120例,对照组因符合剔除标准剔除5例,实际115例,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55例。其中试验组男性16例,女性44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41例。2、治疗方法试验组予以旋提手法治疗,隔日一次,共七次。对照组予以颈椎布兜牵引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0min,共14次。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评估眩晕症状积分并拍摄颈椎侧位及功能位X线。测量每张片子的寰枕后间隙成角、寰枢椎椎体成角、颈2-3椎体成角,并计算侧位与功能位各角度的差值。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P0.05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眩晕症状疗效1.1试验组治疗前后愈显率为95.0%,对照组愈显率为76.4%。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治疗上均是有效的。1.2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后试验患者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差值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试验组眩晕症状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2 X线指标2.1对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X线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寰枕后间隙成角前屈位变化、寰枕后间隙成角后伸位变化、寰枢椎椎体成角前屈位变化、寰枢椎椎体成角后伸位变化、颈2-3椎体成角前屈位变化、颈2-3椎体成角后伸位变化治疗前后,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证明治疗前后该X线指标均无明显改变。2.2对眩晕治疗疗效≥70%的患者X线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寰枕后间隙成角前屈位变化、寰枕后间隙成角后伸位变化、寰枢椎椎体成角前屈位变化、寰枢椎椎体成角后伸位变化、颈2-3椎体成角前屈位变化、颈2-3椎体成角后伸位变化治疗前后,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证明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治疗疗效≥70%的患者X线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1旋提手法治疗前后X线上寰枕后间隙成角变化、寰枢椎椎体成角变化、颈2-3椎体成角变化均无明显改变,证明CSA患者眩晕症状与上述X线指标的变化无密切联系,上述X线指标不能作为评估眩晕治疗疗效的指标。2 CSA眩晕症状的疗效2.1旋提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眩晕症状的愈显率为95.0%,明显优于牵引治疗组(76.4%)。2.2在旋提手法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证明了旋提手法的安全性。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X线 旋提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4.1
【目录】:
- 一、摘要5-8
- 二. ABSTRACT8-13
- 三、文献综述13-27
- 1 椎动脉的解剖基础13
- 2 CSA的发病机制13-18
- 3 影像学检查18-21
- 4 治疗21-24
- 5 结论24-27
- 四、前言27-29
- 五、临床资料29-33
- 1 病例来源29
- 2 一般资料29-30
- 3 病例选择30-33
- 六、研究方法33-47
- 1 病例分组33-36
- 2 治疗方法36-38
- 3 观测指标38-43
- 4 眩晕症状疗效评价标准43-44
- 5 受试者依从性44
- 6 数据管理44
- 7 统计方法44
- 8 治疗安全性评定44-45
- 9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45
- 10 技术路线图45-47
- 七、结果47-57
- 1 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疗效比较47
- 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比较47-48
- 3 试验组与对照组X线指数分析48-52
- 4 眩晕治疗疗效≥70%的患者X线指数分析52-57
- 八、讨论57-65
- 1 中医对CSA的认识57
- 2 现代医学对CSA发病机制的研究57-60
- 3 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检查研究现状60
- 4 手法治疗CSA研究现状60-61
- 5 牵引治疗CSA研究现状61
- 6 旋提手法对CSA的疗效61-62
- 7 旋提手法治疗CSA的安全性评价62
- 8 旋提手法治疗后X线指标的变化62-63
- 9 研究结果的分析及展望63-65
- 九、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5
- 附录75-81
- 致谢81-83
- 个人简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广义,何岩,赵树成;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6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年03期
2 刘红,顾涛,李敏;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13例[J];颈腰痛杂志;2000年02期
3 高翔,袁有凤,徐永先;手法结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0年05期
4 朱一帆,程安龙,董薇红,杨介林;椎动脉型颈椎病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现代康复;2000年11期
5 姚乃捷;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年14期
6 高翔,沈明虎,徐永先,袁有凤;手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6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0年02期
7 寿可可;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0年02期
8 贺铁豪;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09期
9 曾鼎华,付泽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11期
10 邓志国;瞬息端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2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鸿儒;;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0例[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王鸿儒;;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0例[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朱福平;庄礼兴;杨顺益;李万瑶;;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研究概况[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针灸临床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苏程果;周友龙;;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陆海娟;金惠明;沈明花;姚青;高峰;;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护理体会[A];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章家福;胡蔚琼;;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6例疗效观察[A];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1995年
7 钱加华;;针刀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霆;施杞;;椎动脉型颈椎病当从脉痹论治试论施杞教授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高立宽;;牵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8例的临床观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黄宗菊;黄明江;;针灸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A];二○○九年重庆市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中医学院 裴晋云 冯文全;椎动脉型颈椎病验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王海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药膳[N];健康时报;2007年
3 冯大夫;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特点及治疗建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佘嘉奕;针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严寒冰;颈复康颗粒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N];健康报;2012年
6 王振岭 周文平 范俊利;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药可治[N];健康报;2005年
7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红星邋刘悦平;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正骨推拿配合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张中桥;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短时记忆损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理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云台;椎动脉型颈椎病量表的建立与临床观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陈泽涛;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3 钟志年;超声引导下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寿折星;复方川脊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兔动物模型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严培军;椎晕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张坚恒;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陈孟成;温针百会穴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姜劲挺;宋贵杰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陈立;卧位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韶光;通络定眩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曾颖娴;手法结合微电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邱友利;针刀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冰;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任伟亮;通督手法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李权睿;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田永军;椎动脉型颈椎病传统治疗的现代思考[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李宗兴;颈复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王少杰;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 魏毅;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量表的初步建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