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温肾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IFN-γ、TGF-β1、NOD2、SIGIRR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15 20:23

  本文关键词:温肾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IFN-γ、TGF-β1、NOD2、SIGIRR表达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证候类型繁多,诸多医家采用辨证论治进行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其证候类型和治法过于分散,因此有效的治法和方药规律探讨不够深入,临床推广受限。研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和治法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病机和治法,为临床选方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2.四神丸是临床报道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不明。研究通过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IFN-γ、TGF-β1因子的含量及结肠组织NOD2、SIGIRR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番泻叶灌胃+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1]+TNBS/乙醇混悬液灌肠复制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从大鼠的一般状态、结肠损伤情况、病理学改变等对模型进行评价。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ASP组,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SASP组按0.36g/kg/d的生药剂量灌胃。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2.5、5、10g/kg/d的剂量灌胃。空白组、模型组采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治疗21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组织及血清中IFN-γ、TGF-β1因子含量的变化;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NOD2、SIGIRR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IFN-γ、TGF-β1、NOD2、SIGIRR的表达变化及四神丸的干预作用。结果:1.一般状态:空白组大鼠毛发干净顺滑,精神尚佳,饮食规律,大便正常,在造模与治疗期间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完成后,外观来看,出现毛发污秽,精神不佳,嗜卧不活跃,大便质稀,爪甲颜色较淡,尾巴变凉,弓背倦怠,喜扎堆,饮食、饮水量显著下降等现象。因机体自身存在一定的修复周期,造模后第7天,病症最为严重,第14天开始有一定的改善,而第21天改善较为明显。但相比其他各治疗组,修复效果不佳。通过一段时间内不同药物及不同剂量的治疗,各组大鼠都有了不同层次的修复。sasp组大鼠皮毛略有洁净,灵活度也略有恢复,精神较正常,活动尚灵敏,饮食尚可,大便基本正常,个别有稀便现象。四神丸组大鼠皮毛光泽,反应灵敏,精神活动可,饮食接近正常,大便呈颗粒状。其中,中剂量组恢复最好,基本与空白组无异。2.大体形态: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溃疡,肠壁变厚、肠道缩短等,证实模型复制成功(p0.01)。经过3种剂量的四神丸和sasp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均有改善,但各组具体的修复情况不全相同。其中,sasp组、四神丸中、高剂量组中的大鼠黏膜仅存在少量的充血水肿,中剂量组损伤基本恢复至正常形态。四神丸组、sasp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结肠损伤评分均降低(p0.01)。3.病理改变:空白组结肠组织结构清晰,粘膜完整,无溃疡、炎症等形成,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结肠结构不清晰,被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深达肌层,溃疡形成,结肠全层增厚;sasp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上皮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肌层也略有修复,但仍有断裂存在,结肠仍存在少量炎症细胞;中药中剂量组结肠结构相对完整、清晰,已接近正常组织结构。4.elisa法检测ifn-γ、tgf-β1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fn-γ的表达不论在组织还是血清中都升高(p0.01),同时,tgf-β1的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组织及血清中ifn-γ的含量降低(p0.01,p0.05),而tgf-β1含量升高(p0.01,p0.05)。5.rt-qpcr法检测nod2、sigirr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nod2mrna基因的表达上升(p0.01),此外,sigirrmrna的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nod2mrna的表达降低(p0.05),而sigirrmrna的表达升高(p0.01,p0.05)。6.westernblot法检测nod2、sigirr的表达:相比空白组,nod2在模型组大鼠中的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相反,sigirr在该组大鼠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结肠的nod2的表达降低(p0.01),而sigirr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1.番泻叶灌胃+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腹腔注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灌肠法能成功的复制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2.脾肾阳虚是UC重要且常见的证型,温肾健脾法是治疗UC的重要治法。3.大鼠结肠组织形态的肉眼观察与病理学检测其结果表明:四神丸低、中、高剂量均对病变结肠黏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4.四神丸使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中促炎因子IFN-γ、NOD2等表达降低,抑炎因子TGF-β1、SIGIRR等表达上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以及上调抑炎因子使免疫调节趋于平衡,促进粘膜修复与溃疡愈合,从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脾肾阳虚 四神丸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缩略词表12-13
  • 前言13-15
  • 1. 文献研究15-18
  • 1.1 资料来源15
  • 1.2 检索方法15
  • 1.3 纳入标准15
  • 1.4 排除标准15-16
  • 1.5 证型名称的规范16
  • 1.6 统计方法16
  • 1.7 结果16-18
  • 2. 实验研究18-35
  • 2.1 实验材料19-20
  • 2.2 实验条件20-21
  • 2.3 药物的制备21
  • 2.4 实验方法21-23
  • 2.5 检测方法23-28
  • 2.6 统计方法28
  • 2.7 实验结果28-35
  • 3. 讨论35-41
  • 3.1 脾肾阳虚型UC模型的建立35-36
  • 3.2 四神丸的选用36-37
  • 3.3 温肾健脾法对UC模型大鼠IFN-γ、TGF-β1、NOD2、SIGIRR的影响37-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8
  • 文献综述48-66
  • 1. 现代医学对UC的研究进展48-56
  • 1.1 UC病名的探讨48
  • 1.2 UC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48-54
  • 1.3 UC治疗的进展54-56
  • 2. 中医学对UC的认识56-62
  • 2.1 UC的中医病名56
  • 2.2 中医对UC病因的认识56-57
  • 2.3 从“脾肾相关角度”探讨脾肾阳虚这一病机57-59
  • 2.4 UC的辨证论治59-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强;刘明晖;孙然;晋学飞;王璞;;白头翁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2 王q邛

本文编号:368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68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